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大學入學測驗 > 預測

讓大學入學測驗作文的例證和引證“跳躍”起來

預測1.05W

多彩的鳥就像一朵朵美麗的鮮花給綠樹帶來了歡樂,鳥兒的跳躍為大樹增添生命的活力。我們的作文,尤其是作文中的例證和引證也應該像“鳥兒”那樣“跳躍”起來。這樣,我們的作文才具有可讀性、可感性。

讓大學入學測驗作文的例證和引證“跳躍”起來

  經典展示

  例證精彩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段難忘的歷史:

1993年復旦大學辯論隊在新加坡參加國際辯論決賽時,“最佳辯手”蔣昌建的陳辭成為了辯論賽歷史上的經典:

辯題:《温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正方:英國劍橋大學隊;

-反方:中國復旦大學隊)

當人類邁向未來世紀時,更要基於人的理性來談道德。當今世界,環境、人口、飢餓、戰爭等等的問題都存在於貧困的國家和地區當中,它們不談道德了嗎?不談的話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命運呢?從羅爾斯到唐君毅,又有哪個倫理學家不告訴我們要呼喚人的道德感與責任感呢?

談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哥尼斯堡的一位叫康德的老人説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謝謝各位!(長時間掌聲)

結尾處康德的名言似一道閃電為辯詞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難怪贏得了長時間掌聲。

手中有“貨”寫作不慌

我們在文章中都會運用引證或例證,但是真正能夠讓它們“跳躍”起來的文章並不多。

如何運用引證或例證?準確、貼切、生動、形象是基本條件。讓例證或引證“跳躍”起來,就是用好這兩種論證方法的最高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有廣泛的積累。手中有“貨”,寫作才不慌。蔣昌建曾説:“十幾年沉溺於象牙塔書香的氛圍裏面,自覺肚子裏的墨水如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大江大河。”

在廣泛積累的基礎上,還要善於篩選和選擇,把最貼切的、最吻合的、最生動的例證或引證用到文章最需要的地方,這才能讓它們呈現“跳躍”之感。

在平時的積累中我們往往注重例證而忽略引證,所以在考場作文中運用例證的作文大大地多於運用引證的作文。因為先天不“全面”,所以後天不“優秀”;因為沒有“兩手抓”,所以一手硬(例證),一手軟(引證)。

  聯繫實際

  有效摘錄

那麼,我們如何巧妙、合理地運用例證和引證呢?

一是多聯繫文章內容作摘錄不要脱離文本而是聯繫文章的實際內容和氛圍作摘錄,只有這樣才是有效的摘錄,否則,抄一些名言警句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為摘錄而摘錄只會是事倍功半,有時甚至是徒勞無益的。一個引證如果沒有具體的語言環境幾乎是沒有説服力和生命力的。例如“讓別人去説吧,走自己的路”,有時可以是鏗鏘有力的回答,有時可以是堅定信念的支撐,但如果你本身就在歧路上走,那它只能是唆使或慫恿。又如“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沒有生活的環境和論辯的實例,它只是一個簡單的自然常識,無奇也無疑,但是,如果讓它生存在特定的內容中,它就會“跳躍”起來,為主旨雪中送炭,為觀點錦上添花。

二是多揣摩優秀案例,看出他人的優秀之處,才能轉化為自己的優秀在揣摩中,要採用朗讀的方法,這樣可以加深理解,獲得感悟,提高記憶的效率。

“讀”出文章魅力

“看”只是近距離接觸文章,“讀”才是零距離接觸文章;“看”容易走神分心,“讀”才會聚精會神。

朗讀下面的文章,賞析其中的引證和例證材料

唐朝詩人唐庚曾寫道:“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這是樸素的、高明的見解。山中和尚超脱塵世,粗知四季更替,陰陽易換便足矣。窺一葉萌發而知歲之臨春,見一葉飄落而知歲之將秋,這是僧人的正確推理。

人世間的落葉似乎春夏秋冬都有:或見春葉損,或經夏葉落,或臨秋葉飄,或遇冬葉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從地勢高下的不同,看到了物性的不同。“嶺嶠微草,凌冬不凋;並汾喬木,望秋先隕。”沈括從區域南北的不同,看到了物性的不同。看來觀察“落葉”也要注意多換換視角,何況還有隨時都會飄落的病葉。“閒雲生不,病葉落非秋。”這無名氏的詩句便是對世間凡人的忠告。(《四季都會有落葉》草木)

引用古代詩文是我們寫作時使用最多的方法。但是朗讀後,你還會有新的感受,那就是怎樣把引證材料通過各種不同的方法用入作文。我們可以直接引證,讓引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也可以間接引證,把引證作為自己語言的一部分,還可以另闢蹊徑給引證材料注入“新意”,使得它“跳躍”出意想不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