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大學入學測驗 > 預測

2008年上海春季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點評及教師下水作文

預測2.01W

2008年上海春季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

2008年上海春季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點評及教師下水作文

以“細微深處”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於800字。(2)不要寫成詩歌。(3)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點評:在2006、2007年秋季大學入學測驗之後,2008年上海春季大學入學測驗又延續了命題作文。採取命題作文的形式,應該是在未尋找到更好的命題形式之前的一種過渡形式。話題作文基本退出了舞台。話題作文較之比材料作文更進了一步的作文命題形式,對於作文命題的改革,曾經發揮過它不可忽視的歷史作用,然而正是因為它的開放性,給一些同學的套構、宿構作文帶來可乘之機。大學入學測驗作文命題,確實到了很尷尬的境地,走材料作文的老路吧,限制太死,為同學們審題帶來較大障礙;而話題作文呢,又帶來大量的套構、宿構作文,現在市場上的作文選之類的書籍又這麼多,確實防不勝防,久而久之,同學們真的不會寫作文了,而只會如法炮製作文了。於是從前年開始,從全國到各省市,一種新的材料作文命題形式出現了,而那種“新材料作文”,説白了,還是變相的話題作文。因此,如何在封閉和開放之間,尋找一個更為恰切的大學入學測驗作文命題形式,是命題老師今後需要着力的重心所在。

話説回來,命題作文也不是不需要審題,題目的範圍和命題意圖,我們也要認真分析。如仔細分析的話,從2006年秋考到2008年春考的命題作文都可以變成半命題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________的手”;“必須跨過這道坎”→“________必須跨過_____道坎”;“細微深處”→“________細微深處__________”。同學們審題時,先把它變成半命題作文,然後再補充完整,範圍和立意就可以確定了。比如“透過細微深處思考”、“體味細微深處的感情”等。這就要求同學們在生活中要善於觀察,觀察到生活的細微之處;不僅是觀察,更要思考,要朝向生活的深處開掘和思考。同“我想握住你的手”和“必須跨過這道坎”一樣,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結合,要求同學們不僅會要敍述,更要會議論,進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這一方向不會改變。

-下水作文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傳送千古的詩篇在細微深處傳達出那腔思鄉情懷。

文學藝術就是這樣在細微深處傳達着千百年心靈的感動

電影《毛澤東和他的兒子》裏有這樣一個情節: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在朝鮮戰場上犧牲,消息傳來,毛澤東陷入長久的沉默,不停地抽着煙,然後揮筆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這句話。作為父親,他萬分悲痛;而作為共和國領袖,他又必須強忍住悲痛。每次兒媳劉思齊到來,問岸英為什麼還不來信時,他都是以岸英忙為理由搪塞。後來周總理再不忍心看着這種局面持續下去了,就對毛澤東説:“就告訴她實情吧。”當毛澤東告訴了劉思齊實情,早有預感的劉思齊禁不住號啕大哭。周總理説:“孩子,別哭了,你看你爸爸的手都冰涼了。”我們從這細微深處讀懂了一位偉人和一位平凡父親的偉大胸懷。

從小巷中走出的平民總理温家寶多次深入田間地頭、農民家中和礦工家庭,當我們看到温總理握住農婦粗糙的手,當我們看到温總理抱着遇難礦工的遺子而眼含熱淚,當我們看到温總理將患艾滋病的兒童緊緊摟入懷中,從這細微深處難道我們不感到心靈的顫動?難道不感到一位人民總理真正的赤子情懷?

細微深處的感動太多了。

這是軍旅作家王宗仁講的故事:

藏北有一個無名老獵人。一次打獵,當老獵人的槍口對準一隻肥壯的藏羚羊時,這隻藏羚羊竟沒有逃走,而是撲通一聲跪下來,眼裏流出兩行長淚。老獵人心軟片刻,又習慣性地扣動了扳機……開膛破肚時,發現藏羚羊的肚子裏,有一隻小藏羚羊,可已經死了。面對此狀,老獵人將那隻藏羚羊和它未出世的孩子,連同自己的杈子槍,一併埋葬了。從此,老獵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

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在細微深處,我們難道不獲得心靈的一種感動?難道我們對自然和生命不充滿一種神聖感和敬畏感?

曾幾何時,我們已經不會感動,對世界,對周圍的一切,我們似乎已經麻木不仁。前兩天我在教史鐵生的《合歡樹》這篇課文,我問同學們:你們讀了這篇課文感動了嗎?是對哪裏感動了?有的同學回答:我不感動,一點也不感動,沒哪個地方能感動我。我進一步問:史鐵生以殘廢之軀,近年又患了尿毒症,一個星期做一次透析,這位隨時都會走向死亡的人,多年在生命的邊緣線上掙扎着,卻一筆一筆寫下了這樣真摯的文字,難道你就一點不感動?史鐵生的母親,這位四十九歲就離開人世的堅強女性,正當兒子要長大成人的時候,他卻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病,導致雙腿殘廢,她一方面鼓勵兒子學寫作,一方面到處打聽偏方,甚至有一次不慎將兒子燙傷,要知道這位母親此時已經到了生命的晚期啊,她卻強忍病痛,在痛苦的兒子面前一點也不流露出來,卻默默忍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為的是讓兒子能振作起來,為的是讓兒子能夠“好好地活下去”,活出個人樣來,你讀到這些,難道一點都不感動?子欲養,而親不在,當史鐵生終於活出個人樣,他的一篇小説在全國獲獎,他要和母親共享這一份快樂的時候,母親已經離開他七年了。“上帝大概看到她太苦了,就提前把她招了回去。”這一字字,一句句,含血帶淚,我們就一點點不感動?

曾幾何時,我們的心靈變得這樣麻木了!

好好地在細微深處體味感動吧,體味一份感動,收集一份感動,珍藏人間一份美好的感情,我們的人生就會豐富而完善,心靈就不會是一片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