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考前議論文探祕之分析提中心作文

分析提中心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考前議論文探祕之分析提中心

㈠比喻性材料要素分析+因果分析+過渡+由此及彼聯繫人類社會,闡明中心。

比喻性題目一般是些天文、地理、動植物範疇的現象或事件,與我們通常需要議論的生活、工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一定距離,我們往往要分析揭示它的比喻義或象徵義,然後由此及彼,借題發揮,從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啟迪或人生教益。高一學生思辨能力有限,作如下訓練時可先讓學生討論其中藴含的道理,然後再學習其結構語言。

比喻性材料的分析過渡句:

由此,我聯想到我們人類社會

物性如此,我們人類何嘗不是這樣

……這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

由此,我明白了一個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這雖是一則寓言,但卻形象地説明了

“滴水穿石”的啟示

一滴水,渺小的一滴水,既不能生津止渴,又不能洗衣煮飯,更談不上什麼威力了;而巖石叫呢,堅硬、厚重,就是人要鑿穿他,也不得不借助於錘子、鋼釺,花費一番工夫才行呢。那麼為什麼渺小的水滴能穿透巖石呢?仔細想來,不難懂得:這奇妙的不可思議的水滴正是靠着一股堅忍不拔的韌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不停息地滴啊、滴……才最終取得成功。

這使我想到人,一個人,不管做多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那麼不管他能力大小,當他的努力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就會獲得成功。

一千個“0”比不上一個“1”

“0”儘管大腹便便,卻空無一物,即使一千個“0”,仍然是“0”。“1”儘管骨瘦如柴,卻代表着一分價值。“0”象一張口,誇誇其談;“1”象一隻手,默默勞作。

一個整天充滿絕妙幻想,有着各種美好計劃的人,如果只沉緬於這些空想而不付諸行動,終將不會登上成功的巔峯;而那些腳踏實地,由“1”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不斷積累的人,就有可能到達成的彼岸。

行百里者半九十

百里路五十為半,這樣的算術連國小生也難不倒,然而,如今説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初看來,彷彿毫無道理,九十已接近終點了,又怎麼會變成一半呢?這是因為步行者至九十里時,大多已深感疲累,體力不支,難以走完後面十里路,此時的的艱難程度不下於前九十里的行程。這句名言往往被當作一個形象的比喻,説明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學業、創建事業的進程中,愈是到了最後接近勝利目標時,艱難險阻也就愈大,所以也愈不能稍有懈怠,掉以輕心,而應振奮精神,咬緊牙關,堅持到底,直至勝利。

探本窮源

本,樹之根;源,水之源。探、窮,意為求索、探尋。所謂“探本窮源”即尋找樹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它告訴我們做事情要看清實質,立足根本,掌握事物的規律,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由此我們想到現實生活中,大千世界,五彩紛呈,經濟領域,競爭激烈,各種關係錯綜複雜,甚或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所以,在處理問題時,我們要撩開那輕薄的面紗,抓住要害,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比喻性材料貴在由此及彼,聯想深化。評點人生,激濁揚清。

馬卡連柯(蘇聯教育家)説:“對花不應只是歎賞、親吻,要手裏拿起鐵鏟、剪刀、噴壺,應當準備巴黎綠(農藥),不要害怕,多噴灑些藥,即使有些不願接受也無妨。”

馬卡連柯的話令人深思。對花讚賞之餘,為什麼要手裏拿起鐵鏟、剪刀和巴黎綠呢?為什麼不考慮花是否願意接受呢?這是因為花雖美,但美中也會有不足之處,美中會有隱患。如果不及時清除那些雜枝、病枝、蟲害,再美的鮮花也會衰敗、凋零。物性如此,人類何嘗不是這樣,我們的師長在表揚肯定我們的優點和成績的同時,更要指出我們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也就是説,要想“愛之深”,就得“責之切”。


由“鏽能吃鐵”所想到的

鏽是鐵原子在空氣氧化而產生鐵的變異,或者説是鐵的病態。這司空見慣的小毛病之所以能將鐵“吃掉”,就是因為人們對他的存在習以為常,見怪不怪,於是小毛病為斷擴大,天長日久,就把鐵蝕掉了。物性如此,人類何嘗不是這樣。人的身上經常會有一些缺點和錯誤,如果人不能或不敢正視這些“鏽”,聽不進批評意見,終將鑄成大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鏽能吃鐵警示我們:要嚴於律己,防微杜漸。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俗語説:“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思是説,由於運用場合不同,一尺有不夠長的時候,一寸也有多餘的時候。這個俗語形象地説明了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本身的長處和短處,作為萬物中的人類,自然也不例外。這就告訴我們,看待人或事,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特別是看人,不能僅看到別人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對於自己,也決不能滿足於自己的長處,更要善於找出自己的缺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虛心地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如果只看自己的長處,一味認為自己高明,不虛心學習借鑑,輕則自己不能長進,重則給工作學習帶來損失。

西瓜,它能從田地吸取比它自己重20萬倍的物質,並且利用這些物質為西瓜的外皮塗上藝術創作所不能模仿的幾種顏色。然後在外皮之內形成一層白色的內皮,內皮裏還有紅瓤,瓤內又密密麻麻嵌着黑子,每顆黑子又能長成瓜秧,瓜秧又結出能吸取比它本身重20萬倍物質的西瓜。

西瓜之所以能具有美麗的花紋、顏色,鮮紅甜美的瓜瓤,飽滿結實的黑子,是因為他能夠吸收比自己重20萬倍的物質。20萬,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令人深思的數字。由此,不難聯想到我們人類。(物性如此,人類何嘗不是這樣?/從中不難悟出一個平凡而深刻的道理。/它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一個人要想成材,要想有所成就,有所創造,就必須象西瓜一樣,虛心地學習:從書籍中,從社會中汲取豐富的知識,用這些知識來充實自己,武裝自己;對於別人的優點、長處,豐富的經驗,更應做到博採眾長,為我所用。這樣才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增長自己的學識和才幹,才能學有所成,服務社會,貢獻社會。

豬八戒拾到一面鏡子,洋洋自得照了起來。可是當他從鏡子裏看到的是一個朝天鼻子大耳朵、核桃眼睛尖嘴巴的醜八怪,頓時火冒三丈:“你這妖鏡,竟敢把我老豬醜化成如此模樣,真是狗膽包天。”説完,舉起九齒釘耙將鏡子砸得粉碎。

豬八戒長得醜是眾所周知的,可當它在鏡子裏看到自己的“尊容”時,卻為何大發脾氣呢?因為它對自己缺乏一個清醒的認識,他不僅不知道自己丑,甚至也許一直以為自己是個英俊瀟灑的美男子呢!殊不知,鏡子雖砸了,豬八戒卻並不因此而美起來,相反地,倒使自己失去了瞭解自己容貌真相的憑據,也就失去了修整容貌,完善自己的憑藉,讓其永遠醜下去。由此可見,一個人清醒瞭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文過飾非,不矯飾造作,具有自知自明是多麼重要。

驢子馱鹽渡河,他滑了一下,跌進水裏,鹽溶化了,他站起來時輕了許多,這件事使他很高興。又有一天,他馱了海綿走到河邊,故意一滑,跌進水裏,那海綿吸收了水,驢子再也站不起來了。

①看了這則寓言,我們禁不住會捧腹大笑,笑驢子的糊塗愚蠢,但大笑之餘,不難發現,驢子之所以犯下如此大的錯誤,是因為它沒有看到“鹽”和“海綿”的不同,不能根據客觀實際,因地制宜地進行分析研究,採取恰當的策略。這警示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做到“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切莫象驢子一樣,犯下教條主義錯誤。

②驢子為什麼會淹死在河中?究其根源是它做事照搬老規矩,不能就事論事、靈活變通,犯了經驗主義錯誤,最終得到了現實的懲罰。所以我們做事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切莫死搬教條,墨守成規。

㈡直接引申類

這些材料本身就是當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不需轉彎抹角,過渡引申,就可直接議論其是非曲直,發表自己的意見主張,審題要注意:從全局把握,抓住材料的核心、主旨,然後確立論題,聯繫社會生活、工作、學習中與之相關的事件,縱向展開議論。切不可抓住個別字句議論開去。

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到國外“考察”,有一次去華盛頓郵局寄東西回國,郵局的工作人員看不起中國人,態度傲慢。將軍正要發作,陪同的民國駐美大使館參贊悄悄地説:“你為什麼説自己是中國人呢?你可以説是日本人,這樣你會受到禮遇。”吉將軍聽了勃然大怒,抓住參贊的衣領,大聲訓斥:“你覺得做一箇中國人丟臉嗎?”説完怒氣衝衝回到住所,找了一塊木牌,上寫“我是中國人”五字佩在胸前,出入於美國大庭廣眾之中。

開頭語言不能平板,要富於變化。可用:

誰不熱愛自己的母親?誰不熱愛自己的祖國?

抓住實質和核心,闡發積極意義:

①這是何等的壯舉!在那個屈辱的年代,吉將軍此舉體現了他對國格的護衞,對祖國的忠誠,以及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與自信。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顯示了多麼鋭利的戰鬥鋒芒啊!吉將軍用實際行動教育我們:我是中國人!他的這種愛國精神是我們民族和國家的瑰寶,巍巍中華,之所以幾經憂患、倍受挫折而仍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因為我們中國人始終沒有喪失這種愛國精神。

②“我是中國人”簡短的一句話擲地有聲,道出了一個身處異國他鄉的炎黃子孫對祖國母親的崇敬之情,吉將軍的行動深深地教育了我們,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無論何時何地都應在自己的心中裝着這樣一個神聖的字眼:“中國”,都應為作一個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侵略軍頭目戈林曾問一名瑞士軍官:“你們有多少軍隊?”

“五十萬。”

“如果我們以一百萬軍隊去攻打你們,你們怎麼辦?”

“那就一人放兩槍。”

分析:“一人放兩槍”——好幽默而又斬釘截鐵的回答。面對氣焰囂張、自以為不可一世的法西斯頭目戈林的發難,瑞士軍官——他,瑞士人民的代表——毫不畏懼,一句話擲地有聲:想靠恫嚇和威壓征服我們,休想!人類歷史之所以能向前發展,光明之所以能替代黑暗,正義之所以能戰勝邪惡,靠的不正是這種不畏強暴,堅決鬥爭的大無畏精神嗎?

回顧中國人民頑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八年抗戰史,不就是是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英勇拼搏,浴血奮戰的反侵略鬥爭史麼?

……

今天,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已進入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們正在幹前人所沒有幹過的偉大而又艱鉅的事業。前進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有荊棘,有溝壑,有急流,有險灘,我們更應發揚……才能掃除路上的拌腳石同、攔路虎,奪取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

不久前,在英語角看到一位老教授,身着背心短褲,腳穿破涼鞋,最顯眼的是身後背一個草帽。他流利地用英語和別人交談。“這位老教授怎麼象個農民?”一些人悄悄地背後議論。老人聽到這些話,便坦然地大聲説:“我站在這些人中,覺得很自豪,衣裳破爛算什麼?只要破爛衣服裏面是‘人’!”

是的,有多少人在華麗的包裝下,掩蓋着自身的渺小和低能;又有多少人服飾簡樸甚至粗陋,卻以自身的才學品德而贏得了人們由衷的敬佩乃至崇拜。人的價值不是靠幾件名貴服裝就能提高的。

衣服是用來蔽體保暖的,而人畢竟有着愛美之心,在服飾上刻意求美,這是天性,也能使生活更增添一些情趣。我們並不反對人們穿得漂亮些,倘若有閒,有錢,可以講究一下着衣的藝術,但這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説,衣服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衡量人們社會地位的意義,而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道德操守,以及他所致力苦幹的事業,才是評價他的試金石。把這些叫做修養也好,氣質也好,內涵也好,總比一層華而不實的包裝讓人覺得更真實可靠。


比喻類材料也可用此法,關鍵要靈活變通。

有這樣一首小詩《蒲公英的遺產》:“秋。蒲公英老了。子女問:有什麼遺產?母親默默地,在每一個子女頭上,戴上一把遠飛的傘。”

蒲公英媽媽臨老留給子女們的遺產,僅止於一把遠飛的傘,似乎太輕微了。但我要説,它比其它母親種種富有的饋贈要貴重千萬倍。因為這把傘正是子女們將來生存發展、自立自強的資本。子女們藉此就可以飛到自己理想的地方落地、生根,發芽、開花,生生不息……我讚賞蒲公英媽媽,她不愧為高明的導師,那把小傘才是真正偉大的母愛。

由此,我想到人世間的父母們給予子女的種種不同的愛,大多不及蒲僅英媽媽愛的深沉,愛的明智。

也可用因果分析法。例:

古代有位書生,因囊螢夜讀(把熒火蟲捉了裝進透明的袋子裏、用其光照着)讀書而受到到鄉里人的讚賞。可是當天亮他就不再讀書而到外面去了。人們奇怪地問:“你為什麼晚上囊螢攻讀,白天卻不見人影呢?”他説:“沒別的原因,我早晨外出捉螢火蟲,要到黃昏才回來。”

分析提中心:

白天出外捉螢火蟲,晚上卻來囊螢讀書,這看來是天下奇談。捧腹之餘,卻不能不引以為思。書生為什麼會這樣?從“不再讀書”四字可以看出,那完全是由於鄉里人的“讚賞”。這就給我們提出來這麼一個問題:“該怎樣正確對待讚賞?”

讚賞,是人們對好的人和事的客觀褒揚性的評價。對於一個有作為的人,它決不是一劑迷魂藥,而應是前進路上的興奮劑,理當從中吸取力量,受到鼓舞,加倍發奮努力。而不應該像書生那樣,為了博得人們的讚賞,為了一點虛榮,不惜捨本逐末,去幹那種叫人笑掉大牙的荒唐事。

古代,有一個人牽了一匹駿馬到集市上去賣。一連三個早上,都沒有買主過問,那人找到了相馬的名家伯樂,要伯樂繞馬三週,“環而視之”,點頭首肯。結果,還是那匹馬,第二天竟一下子漲價十倍,被人搶走了。

①本來無人問津的馬被伯樂“環而視之”以後,頓時漲價十倍,為什麼伯樂觀後的馬就如此值錢呢?眾人皆知伯樂是相馬的專家,認為被他點頭首肯的馬定是好馬,賣馬人利用這一點,不僅賣了馬,而且獲利豐厚。我們現實生活中不也有這樣的現象嗎?許多商家利用羣眾盲從盲信的心理,聘請名人做廣告搞推銷,許多人上當受騙,成為“名人效應”的犧牲品。從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切莫迷信專家名人。

②門庭冷落、無人問津,而後又價格飛漲,成為搶手貨。同樣一匹馬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這是因為賣主抓住了人們的心理:崇拜名人,迷信名人。是以爭相搶購,自願上當受騙。由此,我們得到一個深刻的啟示:切莫盲目崇拜名人。

㈢關係類

要素分析+辯明關係+闡明事理

兩位鞋匠,/一位做鞋合腳適宜。/另一位則在舊楦上死守,/以為手藝的目的,/不在鞋的適宜,/而是:立場的堅定不移。

分析:腳是製造鞋楦的根據,而鞋楦是製鞋的根據,因為人的腳各不相同,才有不同的鞋楦,製出各不相同的鞋。事物是變化的,那麼我們也應該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認識和行為,以適應客觀事物。死守鞋楦的人和“病變而藥不變”的庸醫、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的愚人有什麼兩樣。

入迷與入門

所謂“入迷”就是興致盎然,執着專注,如痴如醉;所謂“入門”,則指初步摸到了某些規律,得到了門徑。入迷不等於入門,然而,入迷可以導致較快入門。可見,入迷是入門的先導,而入門又可為興致插上科學的翅膀,使之飛向成長的殿堂,兩者互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