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大學入學測驗 > 預測

2009年大學入學測驗考前必看:議論文寫作三法作文

預測1.6W

曉以利害法

2009年大學入學測驗考前必看:議論文寫作三法

曉以利害法就是把利害關係分析清楚、告訴對方使之折服的一種説話方法。為此,分析必須中肯實在,利與害必須與對方切身利益有關。?

分元前630年秦穆公幫助晉文公攻打鄭國,危急之中鄭國派燭之武出使秦國。燭之武運用曉以利害法化險為夷促使秦、晉退兵。燭之武見到的秦穆説自己不是為救國而來,而是為秦國而來,因為:“秦在西方,鄭在東方,中間隔着個晉國。鄭一旦滅亡,得利的是晉國,你們不可能越過晉國而把鄭國作為自己的領土。晉強大了,相比之下,秦國力量不就削弱了嗎? ”秦穆公豎起耳朵認真聽着。燭又説:“如果保存鄭國,讓我們做東方路上的主人,途經的 秦國使者凡缺少費用與物資,由鄭國供應。這樣,對秦國不僅無害而且有利。”秦穆公覺得有理。燭隨即岔開話題道:“晉國貪得無厭,是個不講信用的國家。早年晉國內亂,晉惠公逃到秦國,是您出力幫他回國獲得君位。晉惠公曾答應回國後要把焦、瑕兩座城池割給秦國,作為報答。可是,回去後一切許諾都賴掉了,難道您忘了嗎”提起這事,穆公大為惱火。燭之武又推波助瀾道:“晉國獲得東邊鄭國土地,就會設法擴大西面境界。西面就是秦國,他不侵奪秦國土地又向何處擴展?望君王看遠些,要防備晉國啊!”“説得有理”穆公大悦,命令退兵。晉國失去盟軍,只好撤退。?

還如,戰國時期魯哀公大興土木,規模空前。公宣子第一次勸阻:“房舍過大,多住人則喧鬧,少住則空曠,望酌量。”哀公不聽。第二次勸阻:“魯國弱小而住室很大,百姓知道了,會怨恨我君;諸侯知道了,又會輕視嘲笑我國。”哀公仍建造不停。公宣子第三次勸阻道:“左邊右邊都是先祖之廟,在中間興建又多又大的房舍,恐怕有害於吾君。”哀公一聽,馬上命令拆除築板停止興建房舍。?

為什麼公宣子前兩次沒有成功,而第三次成功了呢?因為前兩次提出的理由以魯哀公來説無關痛癢,什麼喧鬧、空曠,什麼百姓、諸侯,然而第三次卻不同,因為古人最害怕先人之廟作崇,這事關重大,怎能不聽?當然下令停止興建。

事實説理法

事實勝於雄辯,用事實説理最有説服力。

1940年3月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在重慶開會,蔣介石想在會上宣佈十八集團軍的“罪狀”,以便發動更大規模的反共高潮。會上,蔣介石歷數十八集團軍犯下的“罪行”,説什麼“遊而不擊”、“襲擊友軍,製造磨擦”等等,並表示要徹底嚴查,以整軍紀。當時擔任十八集團軍參謀長的葉劍英不慌不忙地開始演説,他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印發的《敵偽廣播》中的內容來説明:18集團軍不是遊而不擊,而是在淶源戰鬥中擊斃了日一著名將官阿部中將。時間是1939年11月19日。接着,葉劍英又舉出國民黨和蔭梧勾結日偽軍進攻18集團軍的事實,指出到底是誰在襲擊友軍、製造磨擦。蔣介石覺不住氣了,質問:“有這回事嗎?”葉劍英隨即把張蔭梧勾結日寇的來往電文和信件照片,拿出宣讀並當眾交給蔣介石看。在事實面前,蔣唉聲歎氣,直拍腦袋。鐵的事實,誰敢否認!

事實應該是真實的,掌握的事實應無隙可擊。如有漏洞、有矛盾,這個事實是無力的。

有一年天大旱,農民李和顆粒無收。可財主不講理,將他家中什物都搬去抵租,連一口鐵鍋也不留下。眾人不平,青年農民阿根單槍匹馬衝進財主家,奪回鍋子就走。誰知財主手下人一擁而上,將阿根捆邦起來,並叫帳房先生替他寫一張白日搶劫的狀紙,告到衙門。

縣衙門的周師爺知道了內情,答應相救。第二天升堂,縣老爺一看師爺呈上的狀紙,很感奇怪,就問財主:“這狀紙可是你所寫?”財主一字不識卻死要面子,答道:“是我自己所寫。”“呸!信口開河,豈有這等事來?”“有、有、有”縣老爺驚堂木一拍:“該死的東西,一派胡言,先打他二十大板!”

打了之後,縣老爺又問財主:“你誣告良民,知罪否?”“大老爺,我沒有罪。”“還要強辯!我再問你,你既然明目張膽,卻為何要鑽洞呀?”“啊?”財主還弄不清是怎麼一回事,可縣老爺卻已宣佈退堂了。

原來,好心的周師爺暗中幫忙,將原狀紙上“明火執仗,大門而入”中的“大”字,暗暗在右上角加上一點,變成“犬”字。這樣一來,事情就不符合實際:既“明火執仗”,卻又“犬門而入”。所以財主落了個誣告之罪。

財主由有利變為不利,問題就在事實上有矛盾,所舉事實成為了不真實的東西,最後,勢必被人駁倒。

 反證駁斥法

反證駁斥法是用反證法來駁斥對方謬論的一種説話方法。要運用好這個方法,關鍵就在正確運用好反證技巧。舉兩個例子説明——

1960年9月周總理接見英國記者,當記者提到“一個國家向外擴張,是由於人口過多”時,周總理指出:“我們不同意這種看法。英國人口在第一次大戰前是4500萬,不算太多,但英國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曾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國。美國面積略小於中國,而美國人口只有中國的1/3,但美國的軍事基地遍於全球,美國駐外軍人達150萬。中國人口雖多,卻沒有一兵一卒駐在外國領土上,更沒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可見一個國家是否向外擴張,並不取決於它的人口多少,而取決於它的社會制度。”?

周總理用的就是反證駁斥法,你説人口多要擴張,我説人口少照樣擴張,可見不在人口多少,而在制度不同。?

30年代中期,茂隆皮箱行貨真價實、生意興隆,引起英國商人威爾斯的嫉妒。威爾斯蓄意敲詐,到茂隆訂購3000只皮箱,若不按期按質交貨,除退貨外還要賠償50%的損失。?

茂隆皮箱行如期按質交貨,威爾斯卻説,皮箱中有木料,就不是皮箱,從而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損失。茂隆皮箱行經理馮燦接到法庭傳票後,慌了手腳。港英法院偏袒威爾斯,欲定馮燦詐騙罪。出於無奈,馮燦請律師羅文錦為自己辯護。?

開庭了。法庭上威爾斯信口雌黃,氣焰囂張。羅文錦神態自如,不驚不慌。等到威爾斯講完,他從律師席上從容站起,並從口袋裏掏出一塊大號金懷錶,向聽眾展示後高聲問法官

“法官先生,請問這是什麼表?”?

法官鑑證後回答道:“這是英國倫敦出品的金錶。可是,這與本案有什麼關係?”?

“有關係”羅文錦高舉金錶,面對法庭上所有人問道,“這是金錶,已無人懷疑。但請問,這塊金錶除錶殼是鍍金之外,內部機件都是金制的嗎?”旁聽者齊聲答道:“當然不是。” ?

羅文錦斷續説道:“那麼,人們為什麼又叫它金錶呢?”稍作停頓,又高聲道:“由此可見,茂隆行的皮箱案,不過是原告無理取鬧,存心敲詐而已。”

法官在眾目睽睽之下,理屈詞窮,只得以威爾斯誣告、罰款5000無結案。從此,羅文錦聲名大振。?

羅文錦別出心裁,來了個類比反證法就把威爾駁倒了!


駁斥論點

按議論的方式,議論文一般可分為立論與駁論兩種。立論是證明自己的觀點、主張正確,而駁論則是對片面的、錯誤的、反動的觀點進行批駁。這也可以説是一種證明,但它是證明“敵論”錯誤。?

駁論點,即抓住荒謬、錯誤的觀點,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針鋒相對地進行批駁,揭出謬論同真理、謊言與事實之間的矛盾,達到明辨是非,澄清認識的目的。這是駁論中最常用的、格外有效的方法。因為,論點是一篇議論文的“靈魂”、“統帥”,論點一經駁倒,整篇文章也就站不住腳,“潰不成軍”了。?

駁論點,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直接反駁。抓住錯誤論點的要害,分析它的謬誤,或者分析錯誤論點的危害性,用它已經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後果,揭示它的謬誤。?

第二種:間接反駁。提出一個與錯誤論點截然相反的新論點,並對此作充分論證。正確論點一經成立,也就駁倒了錯誤論點。?

第三種:歸謬反駁。針對錯誤論點的破綻,先故意假設其是正確的,然後依此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得出一個十分明顯的荒謬結論,從而證明錯誤論點的荒唐可笑。?

駁論點,無論採用上述哪種方式,都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要抓住錯誤觀點的要害。只有抓住要害,才能擊中要害。為此,必須在反駁之前對錯誤觀點作認真的分析。?

二、要處理好“破”與“立”的關係,在反駁錯誤觀點的同時,要注意確立正確觀點。這就是邊破邊立,先破後立,破立結合。不能只滿足於“破”而忘了“立”。?

三、要以理服人。反駁不是“吵架”,不能以“罵”代駁,不能搞壓服;而要以事實為武器,以正確道理為武器,言之有據,言之成理。這樣才能駁得有力,令人信服。?

四、要有對象感,區別對待。對不同的人的不同的錯誤觀點,反駁時應採取不同的態度。

 駁斥論據

駁論據是駁論的一種方式。?

論據,是論點的根據,是用來支持論點的。錯誤的或反動的論點,往往會建立在虛假的、錯誤的論據之上。發現並駁倒這樣的論據,對方的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這種從反駁對方論據入手來揭示其論點錯誤的駁論方式就是駁論據。?

論據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錯誤的或反動的論點,無論哪一種論據,都可能犯以下兩種錯誤:一是虛假。完全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純屬無稽之談。用作論據的“事實”是胡編亂造的,用作論據的“理論”,是杜撰出來的。二是“走樣”。這就是與事實不符,或以偏概全,或作了“加工”變形,或引用理論斷章取義。這種論據,雖非完全虛假、捏造,但是往往比虛假論據更有迷惑力,更要注意辨別。正因為有以上兩種錯誤的論據,所以駁論據也就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揭露其虛假:是捏造的事實,是偽造的“理論”。從而證明用這種論據支持的論點必然荒謬。?

另一種是指出其“走樣”:與事實有哪些出入;對名人名言是怎樣“斷章取義”的等等。例如魯迅的《“友邦驚詫”論》,這篇文章是以駁論點為主的,但同時也用了駁論據的方法。文章最後一段,引用《申報》刊登的消息,正是用事實來駁反動論點的論據。其方法是揭露這些論據都與事實不符,純屬偽造。?

怎樣運用駁論據這種反駁方式。?

一、它只適用於把論點、論據都擺出來的情況。比如有的人只提出錯誤觀點而不列舉論據,那就不適合用駁論據的方式。有的觀點明顯荒謬,而列舉的論據卻似是而非,對此,還是以駁論點為宜。大可不必很費勁地去駁斥論據。與此相反,有的觀點倒是貌似有理,而列舉的論據則荒謬無稽,對此,就應該採取駁論據的方式。?

二、要駁論據,那就應該對它們作認真的分析研究,包括進行調查、翻閲材料、查對原著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其是虛假的。有的錯誤論據往往假中有真,魚目混珠,更要細心辨別。?

三、為了使反駁更為有力,除了揭露對方論據的虛假錯誤之外,還應準備好正確的論據,以便與對方論據相對比,從而使之徹底敗露。這種用正確事實來説話的方法是最有力量的。

一事一議

一事一議是較簡單的議論文,篇幅短小,結構也不復雜。其中的“一事”指現實生活中某一件或某一種現象,它是具體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這些事又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但又是認識不深,處理不當和需要去解決的,或者是需要去弘揚的。“一議”是對“一事”的分析,是從這“一事”中揭示出來的深刻道理,或表揚,或批評。無論怎樣,寫“一事一議”的文章要做到:使人讀後能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寫一事一議的文章,所選的“事”要新,最好是社會熱點;所“議”的理要明,還應該從別人未注意或未重視的角度去挖掘。?

在語言表達上,所敍的事例要概括,寫出要點即可:“議”要嚴密,不能以敍代議,或者脱離“事”而議。“事”與“議”要有內在統一。請看習作《豫園偶拾》:?

8月的一天,風和日麗。早晨,上海豫園門前一羣外國遊客急待入園,他們之中大半都腳穿木屐,雖然手持入園券,卻被園林管理員有禮貌地擋在門前。因為園中有一條規定:穿拖鞋者不得入內。?

外賓急得團團轉,導遊忙着轉譯雙方的意見。看得出,外賓顯得很狼狽的,他們為此甚表歉意,並懇求予以照顧,因為在中國的旅行日程很緊,希望不錯過這次遊覽機會。園林人員聚攏商量了一陣,決定為遠來的賓客破例一次。?

外賓邊致謝邊迫不及待地魚貫入園,臉上都帶着笑。我想,那不僅僅因為能夠遊覽名園,更因為他們見到了中國人,作為國家主人的中國人的尊嚴和風格。?

我心中頓時升騰起一股昂奮之情,是主人的自豪感。誰也不會忘記,在中國大地的同一個上海灘,黃浦江邊的公園門口曾寫有這樣的告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那是怎樣的凌辱啊!在自己的土地上遭受非人的欺凌、侮辱,失掉了主人所應有的一切尊嚴。撫今追昔,我強烈地意識到,我是這遼闊土地的主人?

我很讚賞豫園工作人員的態度,他們是有骨氣的主人。徐悲鴻先生有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在他們身上正是有着中國人的傲骨,而沒有褊狹的傲氣,也沒有奴才的媚骨。對外賓,不卑不亢,有禮有節;不崇洋媚外,也不無禮怠慢;既不失國格、人格,又不失熱情大度,盡了主人之誼。他們是真正的主人!?豫園門前的這一幕使我振奮,使我懂得了作為中國人的尊嚴和自豪。我們當挺直胸膛,做中國大地上的主人!?

《豫園偶拾》屬“一事一議”的作文。文中的事是作者親身經歷的,文中的“議”即據此事來談的道理。?

作者偶爾在豫園目睹外賓穿木屐進園被阻,工作人員較好地處理這一事件的過程,發表議論。一般人對此類事件的評議往往會從“促進友好”、“尊重外賓”這一角度立論,而作者卻抓住工作人員不卑不亢的處事態度大加讚揚,從而提出觀點:作為國家主人,要有主人的尊嚴和風格。議論的角度相當新穎。?

在論證過程中,作者把握住所舉之事的實質,追述過去所蒙恥辱這一事實作論據,引用名人名言加以證明:主人要有尊嚴,要有風格。分析深刻,事實及理論論據充分,使文章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文中“事”與“議”結合緊密。由事引出論點進行議論,再在論證中明確讚揚工作人員的主人風度,深入挖掘出事件的內在意義,讓“事”與論點掛鈎。觀點正確,事理統一。?

略顯不足的是:“一事”的敍述可以再概括些。畢竟一事一議屬議論文範疇,敍不是目的所在。如果為了使文章生動而大肆渲染,那反而會影響“議”的迅速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