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原創專區 > 精選

家鄉的茶作文

精選1.3W

桃花釀酒,春水煎茶。——張可久

家鄉的茶作文

茶,是家鄉的民俗。

民俗會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哪怕是闊別故鄉的遊子,只要遇到鄉人,於前置清茶一盞,用鄉音共話桑麻,陌生的會變得熟悉,熟悉的愈發親密。思緒隨杯中茶葉沉沉浮浮,好温馨。

家鄉是茶鄉。茶,是生活的必需品。提神,消食,解乏。早起一杯茶,飯後一杯茶,勞作時一杯茶,休息時一杯茶。茶,流淌在血液中,滋養着一個個生命。無茶不成禮。茶,是友好,是熱情,是尊重。見人一杯茶,來客一杯茶。遠行的遊子,什麼都可以不帶,但只要帶上家鄉的一包茶,即使遠在天涯,也不會忘記回家的路。

家鄉的茶裏,沉澱着民風,滲透着文化,氤氲着縷縷鄉思。

傳説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一説。當時的茶葉便已做藥用。

在我的家鄉,飲茶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好客的土家人曾説:“有朋自遠方來,烤茶而待之。”以一杯茶的温度,温暖跋山涉水而來的人,是土家人寧靜而拙樸的生活態度。而説到烤茶,則是發源於盛唐時期,古人將制好的茶餅直接放在炭火上。待捲曲的茶餅伸展開,最後用近火炙烤得出成品,存儲。家鄉的烤茶方法也別無二致。取出一小撮烤好的茶,放入杯中,用開水衝浸,瞬間便茶香四溢。輕嘗一口,餘味無窮,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既解渴又醒神,妙不可言。

歷史的茶,擁有劉禹錫筆下“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的洞庭山水綠,更擁有“甜於泉水茶須信”的那絲甘甜清冽。家鄉的茶,則藴含着獨屬於家鄉的民俗魅力,更是包羅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茶文化、茶文明。

外公外婆有很大一片茶林。三月春來,新芽初冒,遠遠望去,茶林彷彿有了層次,有了生命,在風中律動着,似是一個個活潑的小精靈,那“猶抱琵琶半遮面”地淺笑,勾起多少人浪漫的情思。

説來慚愧,我是採茶“小白”中的“小白”,簡單説來就是半點不會採茶,更別説什麼採茶的技巧了,所以我一般都是蹦蹦跳跳地跟在大人身後,亂摘一氣。

採茶一定要選最尖端的嫩葉,老了做出來的茶就差點新鮮的口感。外公外婆摘的茶葉大多出賣,少部分留着自用。選擇嫩嫩的鮮葉,一粒粒採下來,常常能賣個好價錢。

春意濃,微風起,經過一個寒冬的醖釀,茶葉已經迫不及待地往外冒了,這正合人們的心意。

我們家的採茶手法以掐採為主。掐採又稱為折採,凡是茶葉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採茶是有技巧的,動作要敏捷,力道要適中。我們家的人都算得上採茶的好手,大半天的時間便採了一大堆茶葉。你看,一雙雙靈巧的手像彩蝶一樣在茶樹上翻飛,一粒粒芽尖便輕輕地飄進竹籃中。歡聲笑語,在茶山裏飄蕩。那好像不是在勞動,而是在進行一場採摘的表演秀。

採茶,付出的是勞動,收穫的是希望,是喜悦。難怪呢,一座座茶山,就是老家人一個個小小的銀行。

相對於採茶,泡茶倒是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但該有的規矩還是一樣不能落下。

我最初開始泡茶時,只知道將茶葉往杯中一扔,倒上些開水完事。但在我國小時,被班主任叫去泡茶,如法炮製地做完所有工序,班主任便帶着幾分揶揄——“你這茶,泡的沒一絲一毫技術含量可言呀!”我臉上突然便飛上一抹紅霞。班主任看着我,笑着説:“喝茶是我們家鄉的一種民俗,不會泡茶怎麼行,來,我教你!”她領着我,拿上杯子,先倒一口熱水,將杯子洗乾淨,然後放入適量的茶葉。茶葉也需要先淘洗一遍,一是怕茶葉上落有灰塵,二是可以讓茶更入味。最後在倒入開水,一杯茶便完美誕生了。從那以後,我泡茶的手藝便得到廣泛的稱讚。

用燒沸的山泉水,當着客人的面泡茶,不能太淺,不能太滿,雙手敬上,誠心誠意,這才是待客之道呢。

一茶一世界,一壺一人生。家鄉的茶,記錄了喝茶的民俗,更陶冶了泡茶的手藝。泡茶,需要不急不躁,需要內心寧靜,需要平穩,需要淡泊。而每個人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品茶,不必如喝酒一般一飲而盡方顯丈夫本色,也不必像喝牛奶一樣淺嘗輒止味濃厚鮮香,只用懷一顆平常之心,懷一顆不矜不盈的閒心品嚐。茶無咖啡濃烈,無汽水甜膩,無白酒辛辣,只有幽幽的香氣和入口微苦的滋味。鵝黃夾着碧綠,淡雅而不失明麗,簡單中透着悠遠,苦澀中藴育着香甜……品茶,讓人寧靜致遠,冷靜務實,讓人心胸寬廣,洞古察今。

水,淺了再續;茶,淡了再泡。飲者的心就這樣一層又一層地被浸潤着。一蓑煙,一盞茶思。茶很古典,茶很藴藉,茶很內斂,茶將水的氣質之美髮揮到極致。而人生也如杯中沉浮之茶,浮是一種張揚,浮躁;而沉則是謙遜,厚積薄發。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家鄉飲茶,體現的是家鄉人為人處世樸素的態度,本色本香,先苦後甘。

喝茶,是我家鄉的民俗,更是我泱泱華夏五千年文化的傳承。茶中的民俗,茶中的古典文化,更值得我們用不浮躁的心去細細品味,用一生細細品味。

標籤:家鄉 家鄉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