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原創專區 > 文言文

國中語文文言文固定結構的用法作文

文言文9.77K

一、“以為”,“以……為……”

2015國中語文文言文固定結構的用法

“以為”是由介詞“以”和動詞“為”組合而成的凝固結構,完整形式是“以……為……”。隨着語境的不同,這種凝固結構的用法和意義也有不同。

1.“認為……是……”。

例如:

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我認為大王攻打宋國,是同這個人一類。

2.“用……做……”或“把……當作……”的意思。

例如: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蘇洵《六國論》)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荊軻行刺作為計策,這才招致禍患。

3.當“以”的賓語,在上文已經出現時,這個賓語便省去,“以……為……”便結合在一起,構成“以為”的固定格式。這種凝固結構相當於“認為(覺得)……怎麼樣”,或者“認為(覺得)……是……”。

例如: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柳宗元《黔之驢》)

——老虎看見它(驢子),真是個龐大的傢伙,把(它)當作神怪。

4.“以為”的後面跟了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它與現代漢語的“以為”、“認為”相當。

例如: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私下認為他這個人(藺相如)是個勇士。

二、“不亦……乎”、“無乃……乎”、“得無……乎(耶)”

1.“不亦……乎”

文言文常用的“不亦……乎”句式,表示測度或委婉的詰問,實際上是用反問的形式表示肯定,相當於“不也是……嗎”或“豈不是……嗎”。

例如: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船已行進,而劍卻在水裏並沒有跟着行進,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2.“無乃……乎”

“無乃”與句末的疑問語氣助詞“乎”相呼應,用委婉的語氣對某種情況加以推測,相當於“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餚殳之戰》)

——軍隊筋疲力盡,遠方的國君(鄭國國君)又有了準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

3.“得無……乎(耶)”

“得無……乎(耶)”中的“得”,和否定副詞“無”、“微”、“非”連用,構成“得無”、“得微”、“得非”(相當於口語的“莫非”、“恐怕”、“該不會”),並與“乎”相呼應,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莫非……吧”、“恐怕是……吧”。

例如:

(1)日食飲得無衰乎?(《戰國策·觸龍説趙太后》)

——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范仲淹《岳陽樓記》)

——(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三、“何以……為”、“何……為”、“何為”

1.“何以……為”

在文言中,“何以……為”這種句式表示反問,“何”有時可用“奚”、“惡”代替,是“怎麼,為什麼”的意思。這種形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怎麼用得着……呢”,或“用(要)……做什麼”,或“有什麼……呢”。

例如:

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君子講究質樸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幹什麼呢?

2.“何……為”

相當於“(要)……幹什麼呢”。

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鴻門宴》)

——現在人家正像是菜刀和案板,我們則是待切的魚和肉,為什麼要告辭呢?

3.“何為”

“何為”就是“為何”、“為什麼”,多用於直接詢問,有時也用於反問。

例如: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王劉邦不是想要取得天下嗎?為什麼要殺掉我(韓信)這樣的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