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原創專區 > 精選範文

英語學習六大策略作文

英語學習六大策略

 英語學習困難重重,方法不對,往往事倍功半。許多同學都希望能找到擺脱這種困境的方法。我認為學生英語學習者應具備的六大策略是:樹立自信、思維差異、文化概念、對照對比、文體意識和詞夥關係,希望通過下文的講解能給在英語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同學有所啟迪。
    首先,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要樹立自信。為什麼要把“樹立自信”作為第一個策略呢?因為我發現許多中國學生從國一到大學學了那麼多年英語,但是實際上卻根本不敢開口講英語。這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一些接觸過中國留學生的英國專家指出,中國留學生的語音、語調可以説是"perfect",只是表達能力很糟糕。事實上,中國的高中畢業生所具備的詞彙量就足以讓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了。有這樣兩個數據,相信可以令同學們增強信心:英國的bbc曾經公佈過這樣一個數字,説一個英國農民一輩子常用詞彙不到1,000個,但是他日常生活中所要表達的東西和一個感情豐富的偉大詩人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如果你覺得這個説服力還不夠,就再給你一個數據:美國之音有一個特別英語節目,叫做"voice of america special english program。"這個節目的一大特點就是它基本上 僅用1,500基本詞彙來表達國際舞台上所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而且非常準確、及時。而我們普通的中國學生在高中畢業的時候詞彙量就已經達到1,800個左右了,所以説只要對自己充滿自信,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根本不成問題。我在XX年10月的《大學生》雜誌上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叫做《你開口,就成功》,是講善於表達自己的意思在大學生畢業求職時的重要性的。我由此聯想到了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事實往往就是如此:“你開口,就成功”。因此,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對自己充滿自信。
    第二個和第二個策略是“思維差異”和“文化概念”。所謂“思維差異”,是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思維方式上與我們中國人的差異。比如説,許多同學在讀《中國日報》(china daily)和《21世紀報》(the 21st century)的時候感覺很輕鬆,而在看外刊的時候,即使是對中文報刊裏也有的同一件事的報道,讀起來都會覺得很吃力,這是由思維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由淺入深,到最後再説重點。有一位美國漢學家把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稱為“畫龍點睛”。而外國尤其是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一般是比較直接的。這就是中國學生在讀《中國日報》和《21世紀報》時感到很輕鬆的原因:儘管它們也是用英文寫的,但是閲讀時經常能讓人感覺到思維方式是中國式的,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説,就是“血和肉是英語,但是骨架子是中文。”這種“思維差異”需要在平時的閲讀中不斷地感受、體會,積累英語中對各類事件的描繪和闡述方式,才能在自己的表達中運用自如。
    那麼什麼是“文化概念”呢?中國學生一般認為,學英語就要學好語音、語調、語法和詞彙。所以有很多同學曾經問我:“老師,我的語音、語調perfect(完美的),我的語法accurate(精確的),我的詞彙量huge(巨大的)。我的英語可以算是優秀了嗎?”事實上,即使是詞彙量非常大,語音、語調、語法都沒有問題,也並不能表明這個人的英語水平高。英語學習還要加上一個元素一一文化。所以有一些同學在課堂上表現很優秀,但是到了真和老外溝通的時候,卻"quite at a loss"(不知所措),這是由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的。下面我舉兩個例子。比如説我給同學們講了兩個半小時的課,就會有同學説:“老師,您辛苦了!”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會認為這個學生很懂事,很體貼人。而作為老師也會感到很欣慰,因為自己的付出有來自學生的問候和關心作為回報。但是,如果講課的是一位美國教授,下課後有學生對他説:“老師,您辛苦了!”他會認為這是對他智商的一種侮辱(an insult of his intelligence)。他會想:“難道我一個堂堂的教授連兩個半小時的課都講不了嗎?”他會覺得你是在懷疑他的能力.是在諷刺他、侮辱他、打擊他。那麼在英語中這種問候應該怎麼表達呢?應該説"did you enjoy your class?""did you have a good time?"再舉一個例子: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翻譯,陪同老闆去機場迎接來自美國的"businessman",你的老闆對客人説:“您一路上辛苦了!”如果你是一個合格、稱職的翻譯,你就應該説"did you have a good night?"或"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這樣,中文與英文從“文化概念”上來講才是對等的。如果你説"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you must be exhausted"(你一定辛苦了;你一定精疲力盡了),客人會覺得自己的身體是不是很差、很虛弱,人家才這樣問自己,這會使他對自己失去信心。所以説,這種文化上的錯誤比語言上的錯誤還要厲害,語言上的錯誤只要不影響表達,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文化是一種“載體”,是一種“情感”,文化上的錯誤會給對方造成傷害,對説話者來説也是一種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