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大學入學測驗 > 預測

2017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10大練習題

預測2.58K

俗話説,得作文者得語文。可見作文分數的高低對語文總成績的影響有多大。本文收集整理近期十大熱門的社會話題,希望即將面臨大學入學測驗的同學和家長們能認真對待,仔細研究!

2017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10大練習題


2017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10大預測之——共享經濟


共享單車是指企業與政府合作,在校園、地鐵站點、公交站點、居民區、商業區、公共服務區等提供自行車單車共享服務,是共享經濟的一種新形態。
共享單車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治安管理、城建市容管理,甚至涉及刑法和民法的基本財產類法律問題。上述法律法規能否在騎行過程中得到良好貫徹,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國民的法律素養。
相比共享專車,共享單車的法律問題更為細碎和貼近民生。共享單車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治安管理、城建市容管理,甚至涉及刑法和民法的基本財產類法律問題。有人説,共享單車是國民道德水平的“照妖鏡”。
在共享單車熱潮噴湧的當下,很多問題已經超出了道德的約束範圍,上述法律法規能否在騎行過程中得到良好貫徹,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國國民的法律素養。這種法律素養甚至決定着共享單車經濟模式能走多遠。
共享單車第一個層面上的法律問題,涉及交通和市容城建的行政管理問題。
人們更習以為常的是有關部門對機動車的管理,對於非機動車尤其自行車的違章問題,或偶以道德問題譴責,或視而不見。但實際上,非機動車違章問題的多見程度甚於機動車,早已是交通管理的老大難。
除了交通管理問題,市容管理問題也十分突出。
享單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無樁停放、即走即停。這一特點讓騎行更加便利快捷,也讓共享單車模式得以迅速傳播。但同時,無序停放、過度投放的問題已經困擾到城市管理者。
共享單車停放在公交站台、地鐵出入口、行人和機動車道、小區綠化帶、盲道等問題日益突出。本來就是一個老大難的交通問題,應當如何管理?市容城建部門又該如何監管?如果尺度過大過死,可能會被詬病因噎廢食,影響新的經濟形態的發展,就如同當年的專車那樣;如果放任不管,有一天某一個街道會被廢銅爛鐵的單車佔據,有一天交通會被無序行駛的單車阻塞。
除了上述違反行政管理的行為之外,基於單車本身使用、所有等權利的問題,在更大程度上考驗着國民的法律素養。
未按要求停放、未按要求騎行,除了違反行政法規外,在民法層面上,便是一種違約行為,説到底是一種不誠信的行為。尤其在約束和監督機制欠缺的共享單車模式下,一般違約和侵權行為都不會被追究責任,那麼誠信原則顯得更為重要。這也是騎行者最基本法律素養的表現之一。
共享單車行業正在深度試水中國社會,考驗着管理者的智慧,也考驗着國民基本的法律素養。
21.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共享單車是指企業與政府合作,在校園、地鐵站點、公交站點、居民區、商業區、公共服務區等地提供自行車單車共享服務,是共享經濟的一種新形態,而共享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共享單車符合低碳出行理念,為解決城市出行的“最後一公里”提供了有力支撐。
但也隨之產生一系列問題,比如亂停亂放、單車被盜、私自加鎖、用户私藏、改裝兜售等。特別是近日三聖花鄉共享單車被燒案件,引發社會強烈關注。有人據此斷言:“憑國人現在的素質,共享單車我們還玩不起。”
對此,你有什麼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請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這道題時代性極強,彰顯了作文命制者開闊的視閾,敏鋭的資訊捕捉能力。語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生活即語文,作文即表達”。會考作文不迴避社會熱點,引導考生關注社會、參與社會、思考社會是大學入學測驗作文的應有之義。
(一)“是什麼”分析
分析材料可知,共享單車有好處:低碳出行、打通城市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壁壘、方便出行。同時,共享單車也顯現了自身的不足:亂停亂放、被盜遭毀、私自加鎖、改裝兜售。
比較共享單車的優劣可知共享單車作為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人們需要直面,並想辦法加以解決,不能簡單祭起“國民素質低下,共享單車我們玩不起”的虛無主義旗幟。
對於新生事物,人們多看事物的優點,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一棒子敲死。
(二)“為什麼”分析
是什麼導致了“共享單車”問題多多呢?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政府相關部門監管力度不夠,甚至根本就沒有監管;
其二,共享單車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
其三,部分國民素質不高,自私使然。
(三)“怎麼辦”分析
“怎麼辦”主要針對“共享單車”出現的問題,要想出解決的策略,而不是簡單地吐吐槽,擺出一副虛無主義的樣子。
就政府部門而言:
其一,關於共享單車的停放,要建立文明用車的獎懲制度;
其二,提高維護故障車輛的處理速度;
其三,公安機關介入,對蓄意破壞、盜竊單車的人依法查處。
就個人角度而言:我們要提高個人素養,做合格公民,摒棄私利,拋掉戾氣。

2017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10大預測之——文化

文化(culture)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
據統計,有關“文化”的各種不同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籠統地説,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説,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東西方的辭書或百科中對文化有一個較為共同的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曾經創造過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再次創造了豐厚的物質財富,但同時我們的文化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影響,如何在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發展本民族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是處於當今世界一體化中的中國人應該思考的一個時代性問題。
此主題既能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熱點,又能引導考生增強民族意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因此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立意:傳承既是為了保護,更是為了發展;傳承與創新並不矛盾,創新乃是為了更好地傳承。
真正優秀的東西,是不受時間和地域等因素制約的。因此,我們要大膽傳承一切優秀的東西。此外,傳承還需要勇氣,需要眼光。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是今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最火的節目,其中的優秀選手,比如武亦姝,也迅速成為了網絡紅人。從本質上説,《中國詩詞大會》也屬於一檔真人秀類節目。當今中國,真人秀類節目佔了中國電視節目的半壁江山,而且收視率居高不下,但質疑和抨擊之聲也不絕於耳,能像《中國詩詞大會》一樣得到眾口一詞追捧的,其實不多。從中,我們能得到一些什麼啟示呢?
請聯繫社會現實,選擇一個觀點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是現象,我們需要分析其內在的原因。《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成功並非偶然,它不是一炮走紅,而是有一個積澱的過程。其第一季是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後,反應雖好,但不夠熱烈;第二季則放到了央視第一頻道的黃金時間播出,舞台設計更為精美,比賽過程更加激烈,形式更加活潑,飛花令、百人團等形式讓人耳目一新,一改文化類節目的刻板面目。實際上,央視此前的系列“大會”類節目也為它積攢了人氣,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等,都是可圈可點的,播出時也颳起了陣陣旋風,成為熒屏的熱搜節目,只不過《中國詩詞大會》的熱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從文化角度思考,這種對古典文化的迴歸是時代的需求,是延續中華文脈、提升人民文化素養、增強國家文化實力的需要。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對世界文化的學習達到了一個高點,但我們的價值觀和文化屬性漸漸在模糊,我們需要重塑我們的文化自信。
從綜藝節目的創新和本國化上,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示。過去的一些真人類綜藝節目,很多是簡單照搬或複製外國的形式,我們的真人秀節目應該有新的突破,我們要打造符合中國觀眾的本土真人秀節目。像此前的《中國達人秀》《生存大挑戰·重走長征路》等,就因有鮮活的中國元素,而受到追捧,《中國詩詞大會》更是如此。
還可以從節目的雅俗上去思考。一些真人秀節目“取向惡俗”,大量模仿西方真人秀節目中的“人性污點、暴力、性和鉅額獎金”等內容,這種“庸俗、低俗、媚俗”是要遭到摒棄的,有的真人秀節目就因此而遭到禁播。《中國詩詞大會》活潑美麗,格調高雅,富有文化內涵,每次節目都如一道文化大餐,喚醒了中國人的詩心,激發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原因多樣,我們可以談一點,也可以多樣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寫文章不是對這個問答題的簡單回答,而是要聯繫現實來分析真人類節目的優劣。尋找到原因後,我們還可以將其成功原因推及到社會中的其他領域,從而得出一個更有高度的一般性結論。
歷史無非就是問題的消亡和解決,現實也無非是問題的存在和發展。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關鍵是要把問題放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中觀察,與國情對接、跟現實對錶。一年一度的春運最為典型,一個多月34億人次出行,而人均擁有的鐵路,還不到一根香煙長度。現代化的速度提升了,過程卻無法壓縮,再加上不斷增大的人口規模、水漲船高的期待訴求,都使問題的存在有客觀性、必然性,問題的解決有複雜性、長期性。
今天的中國,發展很快,矛盾高發,問題不少。我們固然要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但也不能期望萬年之事、朝夕解決。將問題拖成歷史問題誠不可取,畢其功於一役也絕不現實。任何時候不能忘了,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對各種問題,不切實際的空頭支票,超越階段的誇張口號,或是“一招就靈”的萬能良藥,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輕浮狂躁。
“不迴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30多年改革開放歷程,可以説正是在解決問題中步步向前。如果眼裏沒有問題、心裏沒有期待,也就不會改革、難言發展。有“問題意識”,是認識能力提升的表現;能暢所欲言直面問題,更是時代社會的進步。
然而,過猶不及。如果“唯以問題識天下”,羣情激憤中,任“問題焦慮症”裹挾成極端情緒,固化為狹隘認識,演變為偏執思想,將人人變成易燃易爆品;如果“只讓問題遮望眼”,心灰意冷間,讓“問題悲觀症”驅逐社會自信心,抵消發展正能量,吞噬我們的幸福感,“問題意識”本身就也成了問題。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2017年1月10日,重慶一名老人倒地受傷。女醫生譚永超正好從旁邊過,馬上跪地按壓急救,直至救護車到來,老人最終化險為夷。報道説,女醫生的丈夫在那一瞬心裏轉過很多念頭,老人身份不明、傷情不明、受傷原因也不確定啊!況且胸外心臟按壓急救動作幅度、頻率都比較大,妻子懷孕6個月了,不宜做劇烈運動……譚醫生卻沒有絲毫猶豫,説這是做醫生的習慣,見到病人就要衝上去。現場搶救的照片被人拍下上傳網絡,網友們點贊如潮。都誇:好醫生啊!
請全面理解材料內涵,也可以選擇一個角度,聯繫生活實際構思作文,但不可脱離材料的含意。
要求:立意自定,內容自選,題目自擬,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材料沒有難度,一個身份不明的傷者,一位善良的醫生,一名體貼的丈夫,一羣熱心的網友,一個有温度的故事。但如何讓善念形成本能反應,如何挖掉惡行背後的養成土壤,值得我們深思。
站在譚永超醫生的角度:①讓善行成為習慣,讓善念成為本能。②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恪守職責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規範。
站在譚醫生丈夫的角度:①小愛在左,大愛在右;患得患失,常常讓人見義而不為。②見義勇為與理性同行,應建立在現實條件的基礎上。
站在網友的角度:①讓正能量化作時代的洪流;懲惡揚善,人人有責。②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③心存善念,愛滿天下。
綜合的角度:①每個公民既要守住真善,塑造自我,更要關愛他人,惠及社會。②道德選擇離不開平時的養成。③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④剷除惡行滋生的土壤。

2017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10大預測之——反腐


我們國產劇中間,那些為人們所記憶深刻的大劇,無一不有着時代的烙印:一曲《渴望》,表達了廣大人民羣眾被壓抑了數十年的情感表達,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紅樓夢》《西遊記》等四大名著改編作品,滿足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真善美的渴求,《亮劍》《士兵突擊》喚醒了人們生活中缺失的勇氣和精神,等等。《人民的名義》以反腐為題材,呼喚正氣,重塑正道,彰顯正義,這種堂堂正正,才是真正喚起了廣大羣眾心底深處的真情的要素。
一、反腐倡廉的定義
反腐倡廉,亦稱“懲腐倡廉”。即反對腐敗,倡導廉政。政治倫理學術語,屬政治道德範疇。廉政建設的基本內容。思想道德建設的集中體現。要廉政就必須反腐,而反腐才能廉政,古今中西概莫能外。中國共產黨歷來堅持“反腐倡廉”,尤其在經濟體制轉換的改革開放的時期,更是把“反腐倡廉”作為黨風廉政建設的行動綱領。
二、 腐敗的危害
腐敗會破壞國防安全,導致社會壞人四處橫行、社會風氣腐化、人際關係冷漠,官員麻木不仁,高高在上,矛盾突出,人口素質低下,貧富懸殊,產生社會黑暗。由穩定的經濟社會引起的官員在職位上作風不正,行為不正當引起的政治和社會問題。由作風不正進而產生的結黨營私、徇私枉法、顛倒黑白等各種犯罪。也可利用出身背景,政治地位、經濟權力、熟人關係進行貪污枉法,吃喝享樂。腐敗有遺傳傾向,歷來就有。盜竊國家和人民的財產、危害國家政治安全、破壞執政黨的名譽、影響社會穩定、百姓利益。
三、 反腐是時代永恆的主題
腐敗,是社會的醜惡現象,對世界各國的執政黨都是一個重大考驗,無論中外抑或古今,無不嚴懲貪腐、追求廉政。中國自不例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更是始終強調從嚴治黨,對腐敗絕不手軟。我們欣喜地看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腐鐵腕決心,利劍出鞘,我們通過互聯網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幕又一幕的我們黨揮淚斬馬謖的反腐劇情,大快人心。可以想象,腐敗不除,國家就沒有希望,中國共產黨也沒有未來。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端口,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猛藥治痾的決心和勇氣,毅然決然地向腐敗宣戰,進行了一場自我革命。這是民之福、國之幸!
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騎自行車上班,在陳舊簡陋的家中吃炸醬麪,每個月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然而在另一處隱祕的豪宅,壁櫃裏、牀上、冰箱裏,卻塞滿了一沓一沓的現金,總數超過2.3億元……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一開篇,就為我們勾勒了這樣一個腐敗官員的“兩面人生”。反腐決心之強、貪腐為害之烈,通過視聽語言呈現,讓人尤覺震撼。
“厲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義》甫一播出,便收穫觀眾熱情的點贊。除了跌宕的劇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它反映着當前中國反腐敗鬥爭的實踐,迴應着反腐敗的民心所願。文藝當與時代同行,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成為中國政治舞台的重要內容,也成為牽動人心的時代命題。
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請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不少於800字。
廉潔意識應該從小抓起,讓廉潔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約束、一種責任、一種追求;在全社會開展反腐倡廉教育,有利於奠定反腐敗鬥爭最廣泛的社會思想基礎,形成全社會共同反對腐敗的大環境,杜絕腐敗滋生的土壤,樹立主人翁的精神。反腐倡廉人人有責,反腐倡廉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也是每個公民的義務,要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拒絕誘惑,這樣才能“百毒不侵”。


2017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10大預測之——十四年抗戰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併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衝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2017年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下發《關於在中國小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據在教材中要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對各級各類教材進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
關於"八年抗戰"與"十四年抗戰"在國內史學界展開過大規模的討論:"八年抗戰"的説法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的8年時間。而"十四年抗戰"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日本無條件投降的14年。
抗日戰爭開端問題關係到對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關係到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關係到九一八事變歷史地位的認識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認識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討這些問題,對於深入地客觀地全面研究抗日戰爭是有意義的。正是基於此,應該確立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其實,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是與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的過程相聯繫的兩個概念。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會上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在那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因此,我們必須尊重歷史,不能忽視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付出的長期而巨大的犧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應該客觀公正地記錄過往的歲月。日本自"九一八事變"起對中國發動了旨在奪佔其土地、奴役其民眾、攫取其資源財富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並在此後十四年裏持續不斷、步步升級,這已被國際社會所認定,而在這十四年間中國軍民的抗爭也從未停息。既然如此,不管在學術上強調"八年"或"十四年",其性質、過程和結果,都是一模一樣的,也都是不容抹殺、篡改和扭曲的。"十四年抗戰"是還原歷史真相,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學術界的共識,教材應該吸收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形成定論的東西。
正視歷史才能走向未來。法國思想家雷蒙·阿隆説過:"歷史展示的是現在與過去的一種對話,在這種對話中,現在採取並保持着主動。"過去教科書中的錯誤,我們要有勇氣去改正,在教科書中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是我們自信審視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體現。這樣的更改,對於引導廣大師生尊重歷史、正視歷史將起到很大的正面作用。
閲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60分)
為落實中央關於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有關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教育部組織歷史專家進行了認真研究,對教材修改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2017年1月10日,基礎教育二司又專門發函對中國小地方教材修訂提出了要求。
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
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
對這次修改,你有什麼深刻的感悟和體會?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作文,體現你的思考.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客觀 追本溯源 正本清源 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尊崇歷史事實,緬懷抗戰先烈
“十四年抗戰”是對先輩先烈的一種致敬

2017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10大預測之——創新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創新在經濟,商業,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這些領域的研究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分量。在中國大陸,經常用“創新”一詞表示改革的結果。既然改革被視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促進創新的因素也被視為至關重要。
準確地説,創新是創新思維藍圖的外化、物化。
1.人類創造自我的行為就是以發現、創新的質變到重複、積累的量變。對自然及社會的發現是創新的前提條件。
2.在經濟領域,創新是勞動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是生產力發展的階段性標誌。
3.創新行為的社會化與創新成果的社會化是相輔相成的。創新社會是依賴創新成果有效社會化的。創新成果的有限社會化同時是創新勞動的社會價值實現。同時其創造了創新理念的社會化。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看,創新的社會化根本是創新勞動行為的社會化。
4.創新勞動的價值論在於創新成果的分配過程,分配又看所有制。
5.創新勞動的根本問題在於創新勞動者自我,勞動者的勞動是對於自我的勞動素質的創造。人來自自然卻是自我創造了自我的人格與生命的統一。
6.社會創新是社會人對於社會關係的創新性發展。其對於社會關係的內在本質及範疇的發現及創新是對於人類自我解放的自覺實踐的反映。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目前,智能手機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國內手機企業紛紛創新以求突破。甲企業致力於硬件的研發,製造性能更好的芯片、更薄的機身、更高像素的攝影頭;乙企業着眼於軟件的開發,設計更便捷的界面、更人性化的系統;丙企業專注於商業模式的更新,策劃更新穎的營銷方式、更有效的競爭策略。企業為求發展而積極創新的這些做法,引起了人們更廣泛、更深入的討論和思考。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1.創新之道在於“合”,合乎市場,合乎人羣,合乎時代,合乎潮流
2.“以人為本”乃創新之內核。
3.追求人性化便捷。
4.營銷策略更重要

2017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10大預測之——工匠精神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説,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有媒體將其列入“十大新詞”予以解讀。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概括起來,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務精神。這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製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出新成果。
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投資少、週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當某些企業熱衷於“圈錢、做死某款產品、再出新品、再圈錢”的循環時,堅持“工匠精神”的企業,依靠信念、信仰,讓產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經過高標準要求的歷練之後,得到眾多用户的肯定。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於聶聖哲,他能培養出一流的木工匠士,正是源於這種精神。相信隨着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還會有更多的“士”脱穎而出。
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面,就是一種認真精神、敬業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餬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着、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客户無可挑剔的體驗。將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與工匠精神相對的,則是“差不多精神”——滿足於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我國製造業存在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現象,多少與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蔓延有關。
工匠精神落在企業家層面,可以認為是企業家精神。具體而言,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內核。企業家通過從產品創新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形式創新等全面創新中尋找新的商業機會,在獲得創新紅利之後,繼續投入,促進創新,形成良性循環。第二,敬業是企業家精神的動力。有了敬業精神,企業家才會有將全身心投入到企業中的不竭動力,才能夠把創新當作自己的使命,才能使產品、企業擁有競爭力。第三,執着是企業家精神的底色。在經濟處於低谷時,其他人也許選擇退出,唯有企業家不會退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湧現出大批有膽有識、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家,但也有一些企業家缺乏企業家精神……可以説,企業家精神的下滑,才是經濟發展的隱憂所在。
“工匠精神”的精神內涵可以作如下理解:
1. 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覆改進產品,把99%提高到99.99%。
2. 嚴謹,一絲不苟。不投機取巧,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採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
3. 耐心,專注,堅持。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無論是使用的材料、設計還是生產流程,都在不斷完善。
4. 專業,敬業。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5. 淡泊名利。用心做一件事情,這種行為來自內心的熱愛,源於靈魂的本真,不圖名不為利,只是單純地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培育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首先是社會形成風氣,其次依次是:制度進行保障、政府大力倡導、企業形成規範、職校加強教育、媒體加大宣傳。
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匠心如何保持,即在社會發展的新狀態下既避免浮躁,又做到與時俱進,這同樣需要制度的跟進。我們知道,精益求精、沉潛深耕的匠心,不可能脱離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不可能脱離創新的時代氛圍。在自己的崗位、自己的專業上,讓內心沉靜下來,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這叫匠心;但及時知悉本領域的技術變革,用創新的思維與方式,激情澎湃地參與發明創造,同樣是匠心。這就需要一種制度,讓職工不間斷地接受技能培訓,進行前瞻技術、創新方法的普及,在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之間涵養匠心。
承認工匠在勞動創造中的主體作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在分配中充分體現工匠價值,在社會營造、傳導勞動光榮、尊崇工匠的氛圍和價值觀,並在不斷探索中將此固化為善的制度。如此,匠心這一中國製造最缺乏的東西,甚至是國人內心最缺乏的東西,才能駐留於時代,才不會成為一閃而過的概念和時髦新潮的口號。工匠精神才能持久“保鮮”。
閲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大國智造”,對新時代的勞動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追求極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製造業強國需要更多大國工匠在更高的層面自主創新。
被稱作“國家名片”的核電站,對於很多人來説,是一個陌生而又神祕的地方,有這麼一個人,他和核燃料打了25年交道,全國一半以上核電機組的核燃料都由他來操作,他的團隊是國內唯一能對破損核燃料進行水下修復的。他就是我國第一代核燃料師——喬素凱。
喬素凱的崗位在核電站的最深處,那是一個有如大海般的蔚藍水池,美麗的水面下,就是令人聞之色變的核燃料, 每十八個月,核電站要進行一次大修,這是核電站最重要的時間,三分之一的核燃料要被置換,同時要對破損的核燃料組件進行修復。
懷着對核燃料的這份敬畏之心,25年來,喬素凱核燃料操作保持零失誤。這些年,他主持參與的項目獲得了十九項國家發明專利。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脱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書寫規範,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從大與小、長與短的辯證關係角度:大至國家,小至個人,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彼此影響的關係。要實現國家強盛、復興,每一個個體都至關重要,“大國”離不開無數的“工匠”。而個人生活的改善、事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國家這個“母體”。喬素凱25年的“大國工匠”修煉之路是面對每一個生死瞬間要長年堅持,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工作或任務可以維繫的了,時間的長短結合與人的精神品質乃至大國復興構成了彼此助長的關係。
從付出與回報的角度:喬素凱個人青春和健康的付出,換來的是“堪稱完美”的技術、“大國工匠”的美譽和“大國崛起”的希望。有付出一定有回報,區別在於回報的時間和方式。


2017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10大預測之——詩與遠方


這句話出自《高曉鬆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我媽説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影響。誰要覺得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詩和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越是年長,越能體會我媽的話。我不入流,這不要緊。我每一天開心,這才是重要的。”
詩可以指不同於世俗的追求和個人高尚的品格情操;“遠方”可以泛指每個人內心的遠大理想。簡單説來,“詩與遠方”即指理想的生活。
“詩與遠方”並不是實指,它更多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這世界上的一種美好向往,一種人在追求生存過程中自己內心真正的憧憬。

在一般人的理解裏,詩代表美好,代表遠方,代表希望。而遠方,象徵着希望,象徵着對未來的憧憬……吟着詩,眺望遠方,就不會困厄在眼前的苟且裏,人也會更快樂,不是嗎?
詩與遠方究竟是什麼?我想它們絕不代表無度的揮霍和無聊的炫耀。詩與遠方,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常在朋友圈裏看到很多人去到某個景點,發一張美圖過的照片,再配上“詩和遠方”這幾個字,這僅僅是些許人的一廂情願和一往情深,他們覺得,這,就是詩與遠方。
詩與遠方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功利,絕不是為了炫耀並獲得虛榮。
詩與遠方的第二個特點是一種無負擔的行為,它可以沒有大量錢財做後盾,但契約社會中規定給你的事情應該完成。這是一個在契約社會中獲得相對自由的最關鍵條件。
詩與遠方絕不是窮折騰,瞎顯擺,而是一種自由狀態下的生活追求、精神獲得和自我實現。
實際上,現實生活難免重複,或單調枯燥,或充滿壓力。想象美妙誘人,但要想落地,仍不免迴歸日常、柴米油鹽。美好的事物總是讓人憧憬,就像詩和遠方的田野,只是,它們更像空中樓閣,聽着讓人熱血沸騰,卻不能拿來當飯吃。大多數時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一地雞毛;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只有真正經歷過苟且的生活,才能體會到詩和遠方真正的價值。
閲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著名詩人汪國真説:“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是啊,生活中,人們總想到遠方去旅行。遠方對我們的誘惑不僅僅是風光美景、人文歷史,更多的是一種夢幻,一種精神的歸宿,一種看不見的靈魂裏湧動的嚮往。生活中近的是現實,遠的才是詩。所以遠方總像一簇聖火,在人們心頭燃燒。於是我們總是期盼着遠方……
讀了上述材料之後,你有什麼感受?請自選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的作文。
我們在構思行文時,提示語中有句話很值得揣摩:“遠方對我們的誘惑不僅僅是風光美景、人文歷史,更多的是一種夢幻,一種精神的歸宿,一種看不見的靈魂裏湧動的嚮往。”它暗示此題可以實寫,也可以虛寫。實寫,比如寫嚮往某處風景名勝;虛寫,則具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寫對一種理想境界的追求等。本材料關鍵詞“遠方”是個虛實相生的詞彙,其含義具有虛實多個層面,我們寫作時要注意如下方面:
一是“遠方”的內容要明確,不可含糊其辭;
二是文章的基調要與所給材料相符,不要出現破敗、陰暗、名利等特象;
三是不能捨棄遠方,只關注眼前,全文中要出現“遠方”。
寫作時立意可重點從如下方面着手:
一是活在當下,追求遠方;二是描畫某種理想境界,如教育、環境、人生圖景等。


2017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10大預測之——吃瓜羣眾


“吃瓜羣眾”最開始源於一個公路新聞,記者採訪一個老伯,老伯説我什麼也不知道,我當時在吃西瓜。後來新聞評論裏就有人評論道:我只是一個不明真相的吃瓜羣眾。“吃瓜羣眾”由此流行開來。於是有人就乾脆將“不明真相的吃瓜羣眾”用於形容圍觀某事物的人們。再後來,“吃瓜羣眾”幾乎等同於“羣眾”一詞,可以用任意形容詞來修飾,例如“目睹了整個事件的吃瓜羣眾”“然而吃瓜羣眾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羣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等等。
該詞入選《咬文嚼字》雜誌社發佈的“2016年十大流行語”,併入選“漢語盤點2016”年度字詞。
“吃瓜羣眾”是一個網絡用語。在網絡論壇中,人們發帖討論問題,後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隊跟帖,或發表意見,或不着邊際地閒扯。2016年,有人將“不發言只圍觀”的普通網民稱為“吃瓜羣眾”,表示對事情不瞭解,對討論、發言以及各種聲音持“圍觀”的態度。人們頻頻以“吃瓜羣眾”自嘲或互嘲,用來表示一種不關己事、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的狀態。
除了有“圍觀”的意思以外,還有一個有點調侃公務員的意思。一些羣眾嘲諷公務員沒有大腦,只會聽從部門和上級的安排,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
就“吃瓜羣眾”現在的含義和意思來看,其實已經沒有原來那麼複雜了。在朋友圈或者別的社交賬號上看見的“吃瓜羣眾”,其實他們大多數是裝無辜,或者調侃,並沒有前面提到的嘲諷的意思。
很顯然,“吃瓜羣眾”的內涵已經超出了魯迅筆下“圍觀羣眾”的麻木冷漠、不明真相,具有了更多更復雜的內涵。“吃瓜羣眾”不僅體現在生活狀態上,更是一種心態,他們身份卑微又追求認可,他們尋求“存在感”“歸屬感”和“成就感”,這樣的人羣在目前的國內網民中佔絕大多數。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吃瓜羣體”即草根羣眾,“吃瓜羣眾”喜歡的就是“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
閲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圍觀”恐怕是魯迅最喜歡也最熱衷描寫的題材。《藥》裏圍觀處決革命黨的情景,後來又出現在《阿Q正傳》裏,只不過這一次圍觀的是槍斃阿Q,而且很不讓人“滿足”。他還特意為“圍觀”量身定做了一篇小説《示眾》,寫一羣路人如何三三兩兩地聚集起來,圍觀一個“穿藍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遊街示眾。
這些無聊的圍觀羣眾,被魯迅一併打包,裝進一個叫“看客”的籃子裏。從此,“看客心態”成為中國國民性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實際上,在圍觀方面,其他國家的民眾並不比中國人矜持多少。
請結合上面材料,選準角度,聯繫生活實際,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材料的第一段介紹“圍觀”的現象,從被圍觀者的身份出發,可看出圍觀者的冷漠,由此可立論:①擁抱熱情,拒絕冷漠;②人應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材料第二段中“無聊”一詞點出了圍觀的原因,由此可立論:③充實生活,遠離“圍觀”;④人生的精彩在於創造有意義的生活,而不是尋找有意思的瞬間。
從中國國民性的“看客心態”出發,可有如下立意:⑤提高國民素質,重塑國民形象;⑥做好自己,成就羣體。
從“在圍觀方面,其他國家的民眾並不比中國人矜持多少”出發,可有如下立意:⑦“圍觀”反映的乃是人類共性,而非某一國所獨有;⑧我們不應妄自菲薄,但也不可放鬆素質的提高;⑨我們不能因一部分人的做法就給所有人定性,應全面、理智地分析問題。


2017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10大預測之——規則


規則,是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規則可以是由書面形式規定的成文條例,也可以是約定俗成,流傳下來的不成文規定。而更多的時候,規則是因為得到每個社會公民承認和遵守而存在的。
規則,是以一種可持續、可預測的方式運用信息的系統性決策程序。規則是多種多樣的,規則使我們生活的社會更有條理。在這麼一個發展迅速,風雲多變的現代社會,很多規則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但還是有些規則是基本的,如遵紀守法、優勝劣汰、引導競爭、多邊對話、多勞多得等,都是現在社會比較穩定的基礎規則。
規則,是社會成員被體制接受並倖存下來所必須奉行的規範條例。規則的設立,説到底都遵循着一條根本規則:暴力最強者説了算。社會由種種規則維持着秩序,不管這種規則是人為設定的還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是規則,便具有制約性。因為規則都具有絕對的或相對的約束力。人的行為是一種在一定的範圍內才可以得到許可的行為,才是可行的行為,而不是一種完全的無拘無束的行為。這種許可包括自然界的許可、社會的許可、他人的許可。這就是規則的制約性的表現。因為在這種制約性中包含着個體切身的利害關係,因此規則的制約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消除的。
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歷來不缺少制度,更不缺少規則,但往往缺乏規則意識。當今社會更要強調規則。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功利被提升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人性的弱點在利益的驅使下暴露無遺。人們紛紛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把規則拋到一邊,因此,“毒奶粉”“地溝油”“霧霾圍城”等事件屢見不鮮,充斥於我們的視線所能抵達的每一個角落。殊不知,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嚴格地遵守規則,用規則約束人性的弱點、市場的盲目性。
閲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中國式過馬路:“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紅燈停,綠燈行。”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規則。在歐洲國家、美國、澳洲各大城市,紅燈一亮,行人自然在馬路兩旁靜立不動,綠燈一亮,魚貫而過。人們自覺得近乎條件反射。同是亞洲國家,日本東京、韓國首爾的人流量和車流量一點不亞於中國任何城市,但他們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沒有人闖紅燈,更不會“湊夠一撮人”結伴去挑釁紅燈。
請結合材料和自己的體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②文體自定(詩歌除外);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1. 以“規則”為核心:尊重規則,敬畏規則;
2. “從眾”與“從則”:遵從規則才是真正的從眾,莫以從眾壞規則;
3. 敬畏規則才能敬畏生命,維護規則就是呵護生命;
4. 挑釁規則就是挑釁公德,進步請從規則起步(規則與素質、文明),從規則看國民素質,無規矩不成方圓;
5. 從僥倖心理看不講規則現象,由“中國式過馬路”想到的——淡規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