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原創專區 > 精選

中國話讀後感800字(精選3篇)作文

精選2.73W

篇一:中國話讀後感800字

中國話讀後感800字(精選3篇)作文

弘揚母語文化愛我美麗中華

遙遠的東方有個美麗而古老的國家——中國。她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有着數不盡的神話傳説;有着文明而古樸的民風;有着燦爛無盡的民族文化。世上最雄偉、壯觀、迷人的山,世上最沸騰、氣派、醉人的河,滋養着她勤勞、堅韌、可愛的兒女。她善良、多情、博愛、深沉、又充滿智慧,是地球媽媽幾百個孩子中的一個。你看,她開放了,漸漸朝着富裕接近,明天的她一定更強大。這就是我的祖國,我深愛的祖國,我是中國人,愛説中國話。

從漢語誕生的第一天起,已經和中華民族的歷史緊緊相連。五千年的歲月積累,早已像高山一樣博大雄偉,似海洋一般廣闊無垠。獨特的四聲,有着音樂般的聲調,配合我國特有的詩詞歌賦,即可終日吟唱世代相傳。這種世界上使用最廣泛、最有活力的語言,生生不息、蓬蓬勃勃,它包含了多少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修築萬里長城是為了保護它不受傷害,英雄兒女為了捍衞它的尊嚴浴血奮戰抵禦外強,正是他們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樑,祖國的希望,是他們用滿腔的熱血,譜寫了無愧於時代的凱歌,才使得我們的母語響徹神州,那麼氣勢磅礴,那麼雄壯嘹亮。這是一種多麼美麗的語言啊!

正是會説這美麗語言的民族,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漢字——方塊字。它以平凡的一筆一畫組成了不平凡的統一體,以其獨特的結構向世人展示中華民族傳統的悠久,展示歷史的浩蕩、曲折,和中華民族的與眾不同。它的魅力是任何別種文字所無法企及的。它是一首古老的情歌,深情、纏綿;它是一首精闢的詩,刻骨、醉人;更是一篇抒情散文,向人訴説着滿腔激情,令人隨之起伏、盪漾,大有與之同生死、共命運之勢。

課堂上,老師帶領我們走進文學的殿堂,盡情地在古詩美文中流連忘返。同學們一起欣賞“漢字宮”,領略古人造字的偉大;一起翻閲背誦古典詩歌,與詩人一同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一起品詞析句,體會漢語的精華。點點滴滴使我們愛上了語文,愛上了文學,愛上了我們偉大的祖國。

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啟心智,長知識,令我們愛上了漢語,瞭解了民族文化,感歎着祖國的偉大。

是啊,漢語是熱血一般黃河的波濤,是羣星一般祖先的謎,是春蠶口中吐出的絲綢古道。它是遨遊太空時發出的問候,是奧運升旗時奏響的國歌,是每次放飛白鴿時祖國的生日。

讓我們在這一句句韻文偶句中,一聲聲快樂誦讀中,品讀普通話的韻味,繼承她的精華;

讓我們為中華民族而榮耀,因為她頑強不屈、堅持。

篇二:中國話讀後感800字

中華文化如香茗,只需淺嘗,便有無窮韻味,千年沉澱,大國底藴,讓人敬從心聲白衣飄飄,書卷不離手我,且聞孔夫子傳揚儒家經典。駝聲玲玲,踢踏萬丈,那是絲綢之路溝通起文明的橋樑,泱泱華夏,歷程經典,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傳統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豐富多采。而在鄭子寧所著的《中國話》中,我們更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話》從語言學的角度切入,分別深入探討了中國的飲食、數字、動物、稱謂、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從縱向的時間維度,分析語言的發展、演變;另一方面,又從橫向的多維度空間,探討不同語言之間的傳播、交流。作者藉由語言,探索中國人的歷史與文化記憶,為我們描繪出一條清晰的、不同民族間的歷史發展與文化交流軌跡。看了這本書後,我不由自主地產生了疑問,現在的網絡詞彙真的是好的嗎?

在現在的生活環境中,網絡上出現了大量的字母縮寫詞語,人們往往在第一次看到時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也不利於日常的交流。人們在運用網絡詞彙的過程中,也逐漸地遺忘了一些語言的表達、方式和運用,會不會在最後,真的會造成語言的退化呢?而現在,作為一個學生,確實也受到了網絡的影響。所以,在讀了這本書後,我更覺得我們應該重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重新認識語言的魅力所在。《中國話》這本書就可以讓我們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它從九大領域解讀中國話的起源與傳播,從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瞭解到妙香國和鬱金地、中國的江河、甜蜜茶點、舶來的甜蜜、飲杯chay/te、“茶”之源、飲茶吃果等等關於語言的歷史。

《中國話》這本書更讓我們知道了中國傳統文化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今天的信息時代,文化如同一條蜿蜒向前的長河,在時光的河牀上奔騰,越過萬水山川,不斷融入新的細流,古老的聲音和時代的吶喊逐漸交織在一起,凝聚成引領文化河流流向遠方的力量。

篇三:中國話讀後感800字

讓漢語走向世界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曾經的全世界,流行着英語,而在現在的21世紀,中國話反而越來越普遍。在大街上,碰到外國人,想練口語,外國人都説:“我們會説中文。”並且,外國人們的中文説地很好。

從前的我們都是“我們出國玩吧!比如歐洲。”現在也是“我們出國玩吧!”而後面卻是“比如中國!”。不自覺為自己的祖國而驕傲。

暑假期間,閲讀了鄭子寧老師的《中國話》。這本書從語言學的角度切入,分別深入探討了中國的飲食,數字、動物,稱謂、物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從縱向的時間維度,分析語言的發展、演變;另一方面僅從橫向的多維度空間,探討不同語言之間的傳播,交流。鄭子寧先過藉由語言,探索中國人的歷史與文化記憶,為我們描繪出一條清晰的、不同民族間的歷史發展與文化交流軌跡。

鄭子寧先生看來,語言堪稱一種生物基因。語言難以製造出贋品……漢語其實很複雜,在國外,幾百年來,爸爸都是用“bad”或者“father”,姐姐和妹妹都用“sister”。而在中國歷史中,“爸爸”有“爹”“父親”“阿爺”等,“姐姐”有“姊”“女兄”等。比如“爺”是什麼?《木蘭辭》中的父親叫做“阿爺”,而我們“爸爸的爸爸”叫“爺”;豬在古代稱為“豕”,“彘”,現在這兩個字早已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只有在方代的詩句中才能看見。

現在年輕人搞不清楚的親戚輩分,到底應該如何區分,七大姑八大塊又是如何而來;:“汗”與“可汗”又有什麼區別,鄭子寧先生在書中也與我們詳細講解。

鄭子寧先生做為語言學家,而他認為,漢語和其他語言相比,漢語是有幾千年書寫傳統的語言,其間產生的文本材料非常豐富。在漢語中,一個字,在歷史中有許多樣子及讀者,是值得深入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