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原創專區 > 精選

老物件作文800字記敍文國三(推薦8篇)

精選3.03W

篇一:老物件作文800字記敍文國三

老物件作文800字記敍文國三(推薦8篇)

老物件之縫紉機

縫紉織舊情陳宇瀅回憶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它生活在過去,存在於現在,卻能影響未來。

——題記

“走,去找外婆!”

瞬間,我彷彿又遇見了那一件件花樣繁多的衣服。

秋高氣爽,日光灑下,園子裏的一樹銀杏被勾勒出金線,周圍泛着淡淡的黃暈,彷彿一切稜角都被悄然磨平。一切彷彿被定格,凝聚在時光之中,靜謐美好而又古老悠遠。

那個秋天温柔而張揚,大人們忙着收糧食,孩子們成羣結隊地在樹蔭下玩耍。走進園子,入目的便是那一樹泛着柔暈的銀杏,而更為吸引人的還是那坐在樹下的外婆。她坐在椅上,彎着脊背,腳踩着縫紉機,那是她的嫁粧,給小朋友們大朋友們補衣服。她已經用很久了,看着她的熟練的手法——仔細地將細線穿入,雙手翻飛,雙腳踩動,時不時更改布料位置,“卡嗒,卡嗒——”那手指早已滿是細細的皺紋,還有幾處傷處,但仍舊一絲不苟,細緻地對待手中的衣服。風襲,葉落。

回憶被打斷,輕輕推開院門。

我看到了誰,是外婆。我欣喜地奔向外婆,“外婆……”聲音在院中迴盪。

織衣服的外婆抬眸,眼神純澈而慈祥,皺紋爬滿了她的臉頰,但在她一顰一笑中,依舊能看出她曾經的芳華,銀絲滿頭,笑容依舊,縫紉機陪伴外婆一年又一年。現在的縫紉機早已不能再用,被刷上了一層素漆,在院角蒙塵。

“嘿,我當是誰吶,原來是你這娃兒!”她邊織補着毛衣,邊望着我,後又叫我走近,抬起手揉了揉我的腦袋,我便搖頭晃腦得,搖着腦袋在太婆手中亂動。縫紉機在院角,似見證了一代代人長大。

那一層層回憶將它套住,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它是太公當嫁粧給外婆的,當時誰要是有一台縫紉機都是被人所羨慕的。外婆便承着那一道道家人的愛意,與縫紉機經歷至今,直至老了,無法用了。

她又絮絮叨叨的,囑咐我到落日黃昏。風襲,葉落。

太婆坐着養神,縫紉機立在角落,他們好像有着無數縷聯繫,一旁的樹上,還是一大片金黃,温柔而又有些許張揚。

時代更迭,日新月異,她在,它也依舊在。

曾經,是回不去了,只有記憶能鐫在腦海,反覆回味,直至,深刻。人們依舊淳樸,情感在縫紉機li,我們變得更好了。

回憶往復,風襲,葉落。

篇二:老物件作文800字記敍文國三

老物件之聽診器

爺爺的寶貝——聽診器郭瑾瑜懷舊不是簡單的複雜。它讓我懂得珍惜,懂得銘記。

——題記

爺爺有個聽診器,50幾年了,依然視若珍寶。

爺爺軍醫出身,在部隊裏專為飛行員看病。這是他的第一個聽診器,自從收到它起,就一直陪着爺爺,每每部隊裏有人找爺爺時,他總是帶着他的寶貝,為一個個病人聽診治病,聽爺爺説,部隊裏軍醫好幾位,但是大傢伙總是喜歡找爺爺看病,不僅是因為爺爺醫術高明更是因為他的熱心腸,受到大家的青睞。每次説到這裏,爺爺的臉上總是洋溢着自豪之情。瞧,爺爺在部隊的大合照,一眼就看到了,身穿白大褂的他,脖子上掛着聽診器,照片裏年輕的爺爺笑容裏顯露着幾分瀟灑。

後來爺爺轉業到地方,當了醫院的院長,他就更忙了。八十年代,醫院設備陳舊,醫生問診聽診,這個聽診器就更不離身了。奶奶説,爺爺每天在醫院裏忙碌,穿梭於病人之間,他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家也很少回,農村有老人不方便到醫院,他就帶上他的藥箱,帶着他的寶貝聽診器,上門為大家服務。幾乎每一個節假日都在加班,鄰人若問郭醫生在家嗎?家人的回答永遠都是在醫院裏。不知有多少個大年三十沒和家人一起吃過年夜飯了,這是爸爸的感慨。可惜我未曾看過爺爺在醫院工作時的樣子。

現在,爺爺退休在家。那個聽診器也很老了,現在已經不中用了,鐵製的聽筒上沾染了些許斑駁,掛脖的膠套也都老化開裂,可爺爺是個念舊的人,捨不得扔下陪了他那麼久的老夥計,今天應我的要求拿出他時,爺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小鐵盒子,慢慢地打開它,仔細地拿出一個布包,再拿出聽診器,用棉布輕輕地擦拭着。聽診器很舊,但並不髒,爺爺用粗糙的大手撫摸着金屬的外殼,平時一個雷厲風行的人,此刻眼神充滿着温柔。他很喜歡這個同他一起跋山涉水的傢伙,一起度過的光輝歲。過了一會兒,爺爺緩緩開口:“這是部隊裏發的,只有正式醫生才有這個寶貝,就能更地的幫戰友看病了。”説着,又歎了口氣:“唉——現在我和它都老了。”目光垂落,暗含着惋惜與傷感。

“不過,我很開心自己當了醫生,這輩子也算沒有白活,我救治的病人不計其數,很多人到現在都還感激我呢!”話鋒一轉,爺爺抬起頭:“不管是在部隊還是在醫院,能看到一個一個病人被我醫治得以康復,我就心滿意足了,還有什麼比這更有成就感呢?你也一樣,讀書要奮鬥啊,才能做好滿意的事情……”,説着説着,不知怎的,又扯到了我身上了。

我裝作不耐煩地離開:“哎呀,你又説這個,出了房門,望着爺爺和他的聽診器,輕聲地説“真拿他沒辦法!”

其實,我懂!這寶貝伴隨了他的一生,更是見證了他的一生啊!

篇三:老物件作文800字記敍文國三

老物件之古銅幣

今晚的月亮顯得格外幽遠,風披一襲輕紗在這温柔的月光下翩然起舞,裙裙飄飄,若隱若現。

迷人的夜景,使我忍不住想把它畫下。我跑進書房準備找一卷畫紙,卻在無意中發現書櫃底部躺着一個十分精美的盒子。好奇心是我迫切的想打開它,盒子裏用一塊紅布裹着。是許多銅板!取出幾塊,幽幽的古銅香氣撲鼻而來,銅幣上用繁體鐫刻着清朝十二帝的年號,銅幣中央的正方形小孔更是增添了不少靈氣。我國古錢幣中”十大名譽錢幣之一”的大清銅幣誕生在清朝。是光緒年間到宣統三年主要流通的貨幣,那個時期是大清銅幣盛行期。

我看着銅幣上真實存在的漢字……些許出神。

這些銅幣是外婆的母親贈予外婆的,然而外婆又傳給母親,現在母親給了我。漸漸地,銅幣變成了我們家的傳家寶。而關於這些銅幣的故事也一直傳到我這代。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告訴了我這個故事:外婆年輕時以加工漁業為生。有一回,外婆在賣魚時有一個客人買魚給多了錢,便立刻叫住那人,雖然那客人並沒有回來尋找,但外婆一直存着那錢,沒有用過。外婆從小到大一直對我説,我們是信仰基督教的,做人就要講誠信,不能貪心,上帝便會看到你的善良,保佑你一切平安順利!我也一直相信。

縷縷思緒回到現今。大清銅幣經歷了它的鼎盛時期,自然也會經歷它的衰落時期。從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清朝宣佈滅亡,新中華民國成立。新任總統孫中山先生便廢除大清銅幣,重新頒佈了錢幣新模,製造紀念幣銅元。此後,“大清銅幣”也隨着大清朝的覆滅也逐漸消失。

現在見到它,竟然產生了一種不真實的親切感!一分一秒都馬上被劃為過去,然而,我對這銅幣的感情卻至死不渝。

光陰總是磨人,有繁華,必有蕭瑟;有紅顏,必有色衰;才是美目盼兮,轉眼鶴髮雞皮。

隨着我國各個朝代的鼎盛與衰敗,留下的古錢幣也是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天地轉,光陰迫。圖畫會隨着時間褪色;記憶會隨着時間沉澱。而愛可以穿過時間和距離,總會得到迴音。

古銅幣是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與見證,於我,是愛與精神的傳承。

篇四:老物件作文800字記敍文國三

老物件之二胡

纖指劃過靈魂的憂傷羅若瑜絃歌不輟,思接千載。

——題記

泛白的紅燈籠,發黃的木窗台,窄巷裏,屋檐下,青石板路上。滿眼深邃的太公,吱呀在門前。

“人應該站在傳統上,內心才會深刻。”懷着林清玄這句話,我深深思索,什麼才是老古董?是時間的藝術,是歲月的沉澱,還是世代相傳的聖火,或是千般繁華中的質樸。週轉圈數,倏然發覺,於我而言,是“華夏正聲”——二胡。

將午未午,燦陽映木,木色均勻,紋理細膩。方寸間足以撐起它所凝的韻致,二胡的兩弦細如絲,纖指劃過靈魂的憂傷,指尖舞落一世的繁華。“大弦嘈嘈如急,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樂聲如水,亦如光,更如人。

二胡是太公的,是太公年輕時買的。太公是個教書先生,家境還算富裕。升國旗,包班全科教學,手把手教寫字,許諾墊付學費……與別的老師不同的是,太公很是享受古樂之韻,於是便買了一把二胡。榆樹下,藤椅上,只要太公一拿起二胡,學生們便圍過來。一曲絃歌,一句詩詞,常常將課本里枯燥乏味的文字注入靈魂。太公奏起的,有時候不是一首曲子,是一種情懷。他常説:“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將傳統的古樂之韻與教育相結合,是太公的初衷。青絲成霜,芳華易逝,驀然回首,歲月的時光散落在季節的容顏裏,斑駁了記憶,蒼老了韶華,輕撥絃。

太公老了,胡琴落得母親手裏。母親從小便在聲聲絃歌的古樂世家中成長,到了適學的年齡,便開始學習二胡。母親的二胡讓人聽的如痴如醉,屏息着聽那樂聲,妖而不媚,豔而不俗,有着東方獨特的氣魄和韻味。指輕捻,手緩提,就像品一壺月光下的陳年老茶,裹挾着往日的氣韻和沉澱,不動聲色中攫取了三魂七魄。就這樣,母親憑藉優異的成績,成為了一名音樂老師。在她任教的24年中,母親常常用胡琴去演繹現代音樂之美,吸引了不少學生的目光。幾個小腦袋湊在一起,硬是要撥弄撥弄這胡琴,母親則是寵溺的笑着,手把手的教着。胡琴的弦換了幾換,不變的是那老紅木,與光影淡淡的交織着。

而我,便是這老古董的第四代傳承者。小時候,母親便拿着胡琴逗我,或是伴着胡琴的音調咿咿呀呀地唱歌。家中古樂的薰陶和對胡琴的熱愛,我便踏上了學琴之路。從一開始鋸木頭似的雜音,到後來手提弦顫,樂聲如涓涓細流般淌出。我會去太公的老庭院裏,奏一曲豪情萬丈的《賽馬》,太公揮舞雙手,臉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此時90多歲的年齡彷彿只是一個號碼。我參加了種種獨奏比賽,也加入了民族管絃樂隊,揹着這把胡琴,從温嶺到杭州,再到北京。偶爾也有挫敗之時,每每望着這老紅木,沉澱於風霜雨雪的削與磨,獨特的香氣才會愈發迷人。我便知道,這把小小的胡琴,承載的不僅是一代又一代人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熱愛,更是對傳統音樂的一種傳承。

歲月失語,為石能言。

這件老古董,是東方之珠温潤的光華,是少年馳騁江湖的俠氣,是高樓大廈間匆匆的浪漫,是一個時代華麗的迴響。傳遞這一把胡琴,是物質上的傳輸,也是老一輩人對後輩的關懷,是對中華傳統古樂的傳承與延續,更是我們這一代新時代青年扛起堅定文化自信的使命。

托爾斯泰曾説過:“正確的道路是這樣,汲取你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與這把胡琴對話,豐富了一代一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還讓我們感受到絃歌不輟的傳承,激起思接千載的心緒,觸摸博大精深的文化,堅定薪火相傳的文化自信。所謂傳承,是對挑戰難關的勇氣和智慧,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堅守。它是一種不可撼動的發自內心的執念,是歲月的記憶,是陪伴,是堅持,是曾經的輝煌,也是如今的繁昌。

時光太瘦,指縫太寬。聽胡琴的人,成了拉胡琴的人,拉胡琴的人,成了胡琴背後的人。

時間終會刺破青春的華美精緻,把平行線刻上人的額角。但可幸的是有一位接一位傳承者,拂去歷史的煙塵,從文化的底根處,發現千年一歎的回眸。

風起雲湧,變幻無窮,聲生不息,淵遠流長。

老古董的萬千個故事裏,因傳承而不朽,因堅定而不滅。而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篇五:老物件作文800字記敍文國三

老物件之搪瓷管

搪瓷罐,藏着家的味道王搏寒在我家的廚房裏,擺着一個掛釉的白色搪瓷罐。幾條曲線漾成了水波,綴以綠荷三葉,一尾紅金魚,便成了罐身的圖案。雖不精緻,倒也顯得十分生動。

説起這罐兒,父親小時候便有。一開始是父親上國中住校。奶奶總是在父親每週返校的時候,用搪瓷罐盛菜,肉圓、茭白炒肉片……父親説,那時候因為這個搪瓷罐,住校的伙食不知道提高了幾個檔次。後來,搪瓷罐便擔負起了裝豬油的重任。

對於父輩來説,很多人的記憶裏都瀰漫着豬油的香味,豬油是生活中難能可貴的小確幸。

父親小時候,家家户户都窮,一年難得幾回有豐盛的菜。爺爺奶奶尤其節約,父親住校期間,他們連豬油都是省着吃。等到父親放假回家,爺爺奶奶才會去集市上買點菜。更多的時候,奶奶就靠着這搪瓷罐裏的豬油,變着法子給父親做好吃的。到現在,還經常掛在父親嘴邊的,是他們小時候吃的豬油拌飯,豬油清湯麪,豬油渣……,好像有了豬油,所有簡單的食物都能變成人間的美味。對父親來説,豬油更像是他小時候“回家的味道。”

有一次月底回家,奶奶準備煮麪條給父親吃。待把菜洗淨後,奶奶拿起搪瓷罐一看,油罐兒早已空空見底。面裏沒了油,那還能叫做“招待”?奶奶就拿一個鐵勺子向鄰居借。結果鄰居家也沒有油了。奶奶很無奈,怪爺爺不早做準備,連油罐裏沒油了,都不知道。爺爺倒是想出了高招,他把面直接盛在搪瓷罐裏,把搪瓷罐轉了轉,粘附在搪瓷罐壁的油全混在面裏了,麪湯上立馬浮起了油花。奶奶忙叫父親過來吃,這樣接風洗塵也算了了。

有段時間,出於健康考慮,家裏不吃豬油了,搪瓷罐也被擱置在碗櫃的角落裏。後來,父親不知道從哪裏看到的,蛋炒飯用豬油炒更香。那天,用豬油炒的蛋炒飯果然香味撲鼻。豬油的香,小葱的綠,閃閃發亮的飯粒,讓我胃口大開。我一邊吃,一邊説:“好吃!好吃!”父親看着我狼吞虎嚥,臉上笑開了花。

現如今,這個搪瓷碗好幾處的搪瓷都磕掉了。但搪瓷罐裏的豬油從未斷過,父親在做一些菜時,會加入豬油,菜的味道更好。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做飯的父親好像也越來越有成就感。

小小搪瓷罐雖不起眼,卻承載三代人的歲月。只不過,過去的搪瓷罐深深印在父親的腦海中,今天的搪瓷罐融進我們一家日常生活中,將我們的生活編成一部戲叫“家味”。

篇六:老物件作文800字記敍文國三

老物件之檀木箱

檀木箱子佔詩琪元旦將至,奶奶叫我去和她一起整理老屋子,我欣然就答應了。

打開一個個櫃子,除塵掃灰,可當打開屋子最裏面的門,裏面除了一些舊東西,似乎還有一個箱子,卻是用布精心蓋着的,“從來也沒見過這個箱子呀,這是哪來的呢?”想着便叫來了奶奶,奶奶剛看到還是一愣一愣的,忽而就笑了:“嗨呀,這是檀木箱子呀!這是奶奶的傳家寶,不是和你講過嗎,這是奶奶的太奶奶做的,都傳了好幾輩了,以後呀,等奶奶不行了,也是要給你的,你可要…保護好呀。”奶奶頓了頓“原來在這呀,還以為哪去了呢。”奶奶自言自語道。説着帶我進入了回憶……

我小的時候,每天都和奶奶呆在一起,而這個檀木香,當時就是放在這個櫃子的最上面,當時流行的是花布,而這個東西當時村附近都沒有,奶奶還特地跑大老遠去鎮上才買到一塊,小心翼翼的蓋上,這就成了寶。以前小的時候,身高不夠,一直沒能看到過櫃子的完整樣子,每當哭鬧的時候,奶奶實在哄不好,就把我領到櫃子前,説:“不哭了奶奶就給你抱起來,看看櫃子,怎麼樣?”每到這個時候,我立馬就不哭了,吵着要奶奶給我抱起來看看。後來長大了,這也就不管用了。

還有一個關於太奶奶和檀木箱子的故事。有一年秋天,田裏鬧起了蟲災,而太婆只有國小文化水平,不知道檀木箱子是可以防蟲子的,所以當蟲羣朝家的方向飛來時,太奶奶就死死地護住這裝滿珍貴東西的箱子,但蟲羣還是將家包圍,太奶奶的家人都讓太奶奶快走,別再管箱子了,可太奶奶偏偏不敢,非要死死地抱住箱子,任憑家裏人怎麼拽都拽不走,怎麼説都説不動,知道蝗蟲羣散去。

過了一陣子,奶奶又回想起一個故事。小的時候,我調皮的不行,有一次,把村裏的鄰里同伴們都叫到家裏玩,玩着玩着,個子稍高些的孩子看到了檀木箱子,讓一堆孩子都對其產生了興趣,於是我帶着幾個孩子一起翻牆倒櫃,終於爬上了桌子,幾個人商量着商量着準沒好事,就在箱子快被我們推倒的時候,奶奶正好回來了,厲聲喝止,這箱子才保住,奶奶説現在想想,也真是挺有趣的。

一個小小的檀木箱,承載了好幾代人的美好回憶,也永遠會是我美好的記憶!

篇七:老物件作文800字記敍文國三

老物件之木櫃

我家的木櫃張湉陽光被風拉得很長很長,温柔地覆蓋在一個木製的小櫃上,和它一起安靜地睡在了時光裏。

被翻新的舊房子裏,這個小木櫃成了最年長的傢俱,毫無疑問,它是被最年長的奶奶保留下來的,矮小的身材上是被歲月沖洗的古銅色,一些梅蘭竹菊、鴛鴦黃鸝的身影掉了漆,卻依然滔滔不絕地講着自己的故事。打開櫃門,一些竹編的籃子裏盛放着紅棗桂圓等常見食材,還有一面藏在櫃門後的小鏡子。

曾經的小木櫃也有過少女般的花樣年華,油亮的漆,乾淨的鏡子,沒有被蟲蛀的木腿,可它卻像奶奶一樣,沒有選擇自己終身的權力,在親朋好友的祝願下,來到了爺爺的跟前。還好爺爺是個勤勞的農民,很快,爺爺奶奶便擁有了自己的房子,小木櫃成了家裏最漂亮的傢俱。在奶奶的器重下,它的裝滿了日常必備的食物,平日裏不經意間的一碗紅棗粥桂圓湯,也便有了來頭。在當時的農村,這些都算是可以當作犒勞的“甜點”,只要看見奶奶打開櫃門,爸爸和姑姑便會歡天喜地地跟在奶奶身後,拿了愛吃的食物,到灶台前,生火、添柴、煮粥,或者取了紅糖雞蛋,打一碗“雞子酒”,紅糖的糖漿在蛋白的空洞間若隱若現,一絲絲酒香刺激味蕾,圓潤的蛋黃被鑲嵌在蛋白下,就如白雲裏重見天日的太陽,總能給家裏帶來生活的希望。奶奶的生活艱辛貧窮,可她的心不窮,就像櫃子永遠不斷貨的食物,從不會對兩個正在長大的孩子吝嗇,人家家裏總是重男輕女,可爸爸和姑姑碗裏的雞蛋卻是一樣多,而奶奶只是笑着端上一碗“雞子酒”,自己和卻爺爺嚥着番薯糊。

奶奶很少照那面小鏡子,她的臉不貼花黃不染胭脂,只知道每次自己打開櫃子取食物,鏡子裏的臉都是笑盈盈的。直到姑姑出嫁的那天,奶奶照了一次,可鏡子裏的人不再説三十年前那個年輕的小姑娘,每日的勞作給她的臉留下了一層黝黑,滄桑的細紋悄悄爬到了臉上。她不懂文學家筆下對時光的詩情畫意,只是淡淡地歎了一句:“人老了,就是這樣”。這句話,像是在迴應歲月,也像是迴應鏡子裏的自己。

與父母拌嘴之後,我獨自一人待在房間裏,除了奶奶,所有人都不在家。我陰沉着臉,一邊覺得一個人真好,一邊又覺得內心空蕩。這種矛盾的心理化為一絲陰霾悄然路過我的臉龐,只有奶奶捕捉到了。她沒有來安慰我,因為她不善言辭,只知道心情不好時,自己常常喜歡打開那個小櫃子的門。她像年輕時那樣,調了一碗雞子酒,拿着幾個紅棗桂圓高興地來找我。

“我不想吃,走開!”

可不懂事的我還是繼續耍脾氣。奶奶沒説什麼,只是靜靜地把碗放在我的桌前。

“先吃點紅棗墊墊,直接吃呀,容易醉。”

我嘴上厭惡,心裏卻無端地破防,奶奶總是一臉平靜,卻把生活的甘甜、辛辣、平淡、驚喜,化為了碗中的紅糖、老酒、蛋白和蛋黃藏在了那個舊的不能再舊的櫃子裏。每一勺湯每一口蛋,變的是出現的時間,不變的是奶奶不動聲色的關懷與安慰。

我將碗中的雞子酒吃得一乾二淨,端着碗走下樓,一臉自責。可奶奶彷彿什麼也沒有發生,只是笑着打開了櫃子。

“下次想吃這兒的什麼,就拿出來,奶奶給你做。”

當晚,我也悄悄地拿了自己愛吃的巧克力和奶奶愛吃的桃酥,悄悄地放入小木櫃子,讓它這顫抖的身軀,繼續延續着每一次打開的驚喜。

隨着一聲雞啼,小木櫃的門又被打開,把食物樸素的香氣送入今天的鍋裏。

篇八:老物件作文800字記敍文國三

老物件之縫紉機

軲轆轉出歲月聲趙允壹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

這架縫紉機是她的嫁粧。

她的媽媽是裁縫,她從小幫媽媽做活,自然地,很愛美。結婚後,那架媽媽用了很久的縫紉機就隨她到了新家。縫紉機有腳踏,還有一個鐵質的軲轆,帶動針工作。她把它放在書房的窗邊,常常在它前面縫補衣服。上午的陽光透過百葉的窗簾投在地板上,也披在她身上。椅子比一般的椅子矮一點,她的腳一隻放在腳踏上一前一後地踩着,另一隻腳踩在地上,車軲轆狀的輪軸快速地轉着,帶動上面的細針一下一下地縫着,她的手按在布料在針腳下快速地移動,布料上就會留下一行密密的針腳。針扎過布料敲在鐵板上,發出很多不同音色的聲音。每當她的腳歇下來,軲轆就會轉得越來越慢,反射到牆上的陽光也就閃得越來越慢,不動了。

把縫紉機的機身向下摺疊,再蓋上一塊木板,整台機子就成了一張桌子。她的兒子每天放學後,就在這張小桌子上寫作業。她給這張桌子縫了一張桌布,鋪在桌子上面。有時候她用縫紉機縫衣服,兒子就暫且站起身來,伴着她踩腳踏時軲轆的轉動聲,朗朗的讀書。日暮的餘暉照着遠山,她微微前傾的身影和兒子略微比她高的影子,這麼定格在漫天的澄光前,瞬息成了永恆。

這是我奶奶年輕的時候。

現在,這架縫紉機依然擺在我家的書房。書房已經新添了更大的書桌,我不用在小桌子上寫作業了,但是每次抬起頭來,第一眼看到的都是那架縫紉機。桌腿和軲轆都生了鐵鏽,顯得愈發沉重,只有腳踏還是很光滑,機身在奶奶的精心擦拭下也依然乾淨。我常常盯着它發呆,看和昨天不一樣的陽光包裹住在幾十年如一的它身上。它就這樣靜靜地擺着,漆黑的身像一件藝術品。

媽媽曾試着用它縫我的紅領巾。可是她既不敢把腳踏踩得很快,又不能熟練地將針腳與手配合,長長的頭髮匆忙地攏成一束,背卻深深地駝下去,雙手在半空懸着,腳慌亂地動來動去。我不禁將媽媽的側影和腦海中的奶奶做對比。媽媽像是新學女紅,奶奶卻符合那“臨行密密縫”的慈母。

朝暮與年歲並往,踩着縫紉機,軲轆轉動着,轉出了歲月的聲音。

倒是從未聽過歎息聲,只有機杼在不停地轉啊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