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原創專區 > 古文典籍

地理志第八中作文

南陽郡(1),秦置(2)。莽曰前隊。屬荊州。户三十五萬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萬二千五十一。縣三十六(3):宛(4),故申伯國。有屈申城(5)。縣南有北筮山(6)。户四萬七千五百四十七。有工官、鐵官。莽曰南陽。犨(7),杜衍(8),莽曰閏衍。酇(9),侯國。莽曰南庚。育陽(10),有南筮聚(11),在東北。博山(12),侯國(13)。哀帝置。故順陽。涅陽(14),莽曰前亭。陰(15),堵陽(16),莽曰陽城。雉(17),衡山(18),灃水所出,東至入汝(19)。山都(20),蔡陽(21),莽之母功顯君邑。新野(22),筑陽(23),故谷伯國(24),莽曰宜禾。棘陽(25),武當(26),舞陰(27),中陰山(28),水所出,東至蔡入汝(29)。西鄂(30),穰(31),莽曰農穰。酈(32),育水出西北,南入漢。安眾(33),侯國。故宛西鄉。冠軍(34),武帝置。故穰盧陽鄉、宛臨駣聚。比陽(35),平氏(36),《禹貢》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東南至淮浦入海,過郡四(37),行三千二百四十里(38),青州川。莽曰平善。隨(39),故 國。厲鄉(40),故厲國也。葉(41),楚葉公邑。有長城(42),號曰方城。鄧(43),故國。都尉治。朝陽(44),莽曰厲信。魯陽(45),有魯山。古魯縣,御龍氏所遷。魯山,滍水所出(46),東北至定陵入汝。又有昆水,東南至定陵入汝。舂陵(47),侯國。故蔡陽白水鄉。上唐鄉(48),故唐國。新都(49),侯國。莽曰新林。湖陽(50),故廖國也(51),紅陽(52),侯國。莽曰紅俞。樂城(53),侯國。博望(54),侯國。莽曰宜樂(55)。復陽,侯國。故湖陽樂鄉。

地理志第八中

(1)南陽郡:轄境為今豫南南陽地區及鄂北襄樊市等部分地區。郡治宛。(2)秦置: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置。(3)縣三十六: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陵;見《功臣表》者,有特轅、隨桃、涉都;見《外戚表》者,褒新、廣陰,共六縣無考。(4)宛: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市。(5)屈申城:在今南陽市北。(6)北筮山:在今南陽市西南。(7)犨(chōu):故城在今河南魯山縣東南五十餘里。(8)杜衍:故城在今河南南陽西南二十餘里。(9)酇:故城在今湖北均縣東南。蕭慶國,武帝封。(10)育陽: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市南六十里。(11)南筮聚:在北籃山之東。(12)博山:故城在令河南浙川縣東南數十里順陽堡。(13)侯國:孔光國,成帝封。(14)涅陽:故城在今河南鎮平縣南。呂騰國,高帝封;最,武帝封。(15)陰:故城在今湖北光化縣西北。(16)堵(zhě)陽:故城在今河南方城東六裏。秦名陽城,故王莽復舊。(17)雉:故城在今河南南召縣東南。(18)衡山:在雉縣東北,在今方城縣西北;非南嶽衡山。(19):“郾”之誤。郾,汝南郡屬縣,故城在今郾城縣西南。(20)山都:故城在今湖北襄陽西北。高後四年封王恬啟為侯。(21)蔡陽:故城在今湖北棗陽縣西南。蔡水出蔡陽東入淮。(22)新野:故城即今河南新野縣治。(23)筑陽:故城在今湖北谷城東北。縣在築水之陽。(24)谷伯國:據《一統志》,谷城縣西北谷山有谷伯墓。高後封蕭延為侯國。(25)棘陽: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市南。縣城在棘水之陽。(26)武當:故城在今湖北均縣西北。縣南有武當山。(27)舞陰:故城在今河南泌陽縣西北六十里。(28)中陰山:在舞陽北。(29)蔡:當作“上蔡”。即汝南郡上蔡縣。(30)西鄂: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市北偏東。(31)穰:故城即今河南鄧縣治。(32)酈:故城在今河南鎮平縣東北。(33)安眾:故城在今河南鄧縣東北。長沙定王子丹國,武帝封。(34)冠軍:故城在今河南鄧縣西北四十里。武帝封霍去病之國。(35)比陽:故城即今河南泌陽縣治。比水過縣城南。(36)平氏:故城在今河南桐柏縣西北。(37)過郡四:“四”當為“七”,即南陽、汝南、六安、九江、沛、泗水、臨淮。(38)三千:疑誤。有説當作”二千”(王鳴盛説)。(39)隨:故城即今湖北隨縣治。春秋時隨國。(40)厲鄉:在今湖北隨縣東北。其北有平林聚,其東北有鐘山。(41)葉(shè):故城在今河南葉縣西南三十里。(42)有長城:其上脱一“南”字(王念孫説)。(43)鄧:故城在今湖北襄陽西北。春秋時為鄧國。秦為縣。(44)朝陽:故城在今河南新野縣西南。在朝水之陽。 (45)魯陽:故城即今河南魯山縣治。在魯山之西南。(46)魯山:“堯山”之誤。堯山,在今魯山縣西。滍水:今沙河。(47)舂陵:故城在今湖北棗陽縣南。長沙定王子買國,武帝封。(48)上唐鄉:在今隨縣 西北九十里。(49)新都:故城在今河南新野縣東南。王莽國,成帝封。(50)湖陽:故城在今河南唐河縣南八十里。(51)廖國:春秋時國名。“瘳”一作“蓼”、“飂”。(52)紅陽:故城在今河南葉縣南。北有紅山。王立國,成帝封。(53)樂成:故城在今河南鄧縣西南樂鄉城。許延壽國,宣帝封。(54)博望: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市東北六十里。張騫國,武帝封;許舜,宣帝封。(55)復陽:故城在今河南桐柏縣西北。在桐柏大復山之陽。長沙頃王子延年國,宣帝封。

南郡(1),秦置,高帝元年更為臨江郡,五年復故(2)。景帝二年復為臨江,中二年復故。莽曰南順。屬荊州,户十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萬八千五百四十。有發弩官(3)。縣十八(4):江陵(5), 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徒此。後九世平王城之。後十世秦拔我郢,徙陳。莽曰江陸。臨沮(6),《禹貢》南條荊山在東北(7),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陽水入兩,行六百里。夷陵(8),都尉治。莽曰居利。華 容(9),雲夢澤在南,荊州藪。夏水首受江,東入沔,行五百里。宜城(10),故鄢,惠帝三年更名。郢(11),楚別邑,故郢。莽曰郢亭。邔(12),當陽(13),中廬(14),枝江(15),故羅國。江沱出西,東入江。襄陽(16),莽曰相陽。編(17),有云夢官。莽曰南順。秭歸(18),歸鄉(19),故歸國。夷道(20),莽曰江南。州陵(21),莽曰江夏。 若(22),楚昭王畏吳,自郢徙此,後復還郢。巫(23),夷水東至夷道入江,過郡二(24),行五百四十里。有鹽官(25)。高成(26)。洈山(27),洈水所出,東入繇。繇水南至華容入江,過郡二(28),行五百里。莽曰言程。

(1)南郡:轄境約當於今湖北省中部、南部、西南部及四川巫山縣等地區。郡治江陵。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置。(2)臨江郡:有小誤。項羽分封時,以楚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故當稱臨江國;高帝五年,敖子尉為漢所虜,復為南郡。(3)發弩官:主管教練發弩之官,(4)縣十八:《王子侯表》有尉文縣,無考。(5)江陵:故城即今湖北江陵縣治。(6)臨沮:故城在今湖北遠安縣西北。(7)荊山:在臨沮縣北。(8)夷陵:故城在今湖北宜昌市東南。(9)華容:故城在今湖北監利縣北。(10)宜城:故城在今湖北宜城縣東南。(11)郢:故城在今湖北江陵縣東北。(12)邔(qì)故城在今湖北宜城縣北。(13)當陽:故城在今湖北荊門縣南。(14)中廬:故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南。(15)枝江:故城在今湖北枝江縣東北。(16)襄陽:故城在今湖北襄樊市。(17)編:故城在今湖北甫漳縣東南。(18)秭歸:故城即今湖北秭歸縣治。(19)歸鄉:在今湖北秭歸東南。(20)夷道:故城在今湖北宜都縣治,《水經·江水注》雲,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21)州陵:故城在今湖北嘉魚縣西北。(22)若:故城在今湖北宜城縣東南。(23)巫:故城在今四川巫山縣北。(24)過郡二:過南郡、武陵郡。(25)有鹽官:《水經·江水注》.巫溪水南有鹽井。(26)高成:故城在今湖北鬆滋縣南。(27)洈山:在今湖北鬆滋縣西。(28)過郡:武陵、南郡。

江夏郡(1),高帝置。屬荊州。户五萬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萬九千二百一十八。縣十四:西陵(2),有云夢官。莽曰江陽。竟陵(3),章山在東北(4),古文以為內方山。鄖鄉,楚鄖公邑。莽曰守平。西陽(5),襄(6),莽曰襄非。邾(7),衡山王吳芮都。軑(8),故弦子國。鄂(9),安陸(10),橫尾山在東北,古文以為陪尾山。沙羨(11),蘄春(12),?(13),雲杜(14),下雉(15),莽曰閏光。鍾武(16)。侯國。莽曰當利。

(1)江夏郡:轄境為今湖北東部及河南信陽市部分地區。王先謙曰:據《江水注》,郡治安陸;《續志》後漢治西陵。(2)西陵:故城在今湖北新洲縣西。(3)竟陵:故城在今湖北潛江縣西北。(4)章山:在今潛江縣西北、鍾祥縣南。(5)西陽:故城在今河南光山縣西。(6)襄:王陵為襄侯,故此當是封國。地點無考。後漢省。(7)邾:故城在今湖北黃岡縣西北。(8)軑(dài):故城在今河南光山縣西北息縣界。(9)鄂:故城在今湖北黃岡縣南。(10)安陸:故城在今湖北安陸縣西北。(11)沙羨:故城在今湖北武昌西。(12)薪春:故城在 今湖北蘄春縣西南。(13)?(méng):故城在今河南羅山縣西。(14)雲杜:故城即今湖北京山縣治。(15)下雉:故城在今湖北陽新縣東。(16)鍾武:故城在今河南信陽市東南。錢大聽雲:“《志》有兩鍾武,一屬零陵,一屬江夏。鍾武為侯國,蓋後來徙封,如舂陵侯本在冷道,後移於南陽也。”

廬江郡(1),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別為國。金蘭西北有東陵鄉(2),淮水出。屬揚州。廬江出陵陽東南(3),北入江。户十二萬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萬七千三百三十三。有樓船官(4)。縣十二:舒(5),故國。莽曰昆鄉。居巢(6),龍舒(7),臨湖(8),零婁(9),決水北至蓼入淮(10),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決,過郡二(11),行五百一十里。襄安(12),莽曰廬江亭也。樅陽(13),尋陽(14),《禹貢》九江在南,皆東合為大江。(15),天柱山在南。有祠。沘山(16),沘水所出,北至壽春入芍陂(17)。皖(18),有鐵官。湖陵邑(19),北湖在南(20)。鬆茲(21)。侯國(22)。莽曰誦善。

(1)廬江郡:轄境約當今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以北)及湖北省東部(黃梅、英山、羅田等縣)及河南東南部(商城縣)等小部分。郡治舒。(2)金蘭:《志》無此縣。故城在今河南商城縣南。周壽昌曰:“《志》無金蘭縣,疑轉寫脱漏。綜郡國領縣核之,校《百官表》及本《志》後序之數,尚少九縣,此蓋其一也。”(3)廬江:今青弋江。陵陽:在今太平縣西北。(4)樓船官:主管建造軍用樓船。武帝時,楊僕為樓船將軍。(5)舒:故城在今安徽廬江縣西南。(6)居巢:故城在今安徽桐城縣南。(7)龍舒:故城在今安徽舒城縣西南。(8)臨湖:故城在今安徽無為縣西南八十里臨湖圩。(9)雩婁:故城在今河南商城縣東北。“雩”,一作“虖”。(10)蓼:故城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北。(11)過郡二:廬江、六安。(12)翼安:故城在今安徽無為縣西南。(13)樅陽:故城即今安徽樅陽縣治。(14)尋陽:故城在今湖北廣治縣東北。(15)(qián):故城在今安徽霍山縣東北。(16)沘山:在天柱山東南。(17)壽春:故城即今安徽壽縣,芍陂:在今壽縣西南。(18)皖(huǎn):故城即今安徽潛山縣治。(19)湖陵邑:故城在今安徽太湖縣東南。(20)北湖:今泊湖。(21)鬆茲:故城在今安徽宿松縣東北五十里。(22)侯國:徐厲國,呂后封;六安共王子霸,昭帝封。

九江郡(1),秦置,高帝四年更名為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復故(2)。莽曰延平。屬揚州。户十五萬五十二,口七十八萬五百二十五。有陂官、湖官。縣十五:壽春邑(3),楚考烈王自陳徙此。浚遒(4),成德(5),莽曰平阿。橐皋(6),陰陵(7),莽曰陰陸。歷陽(8),都尉治。莽曰明義。當塗(9),侯國。莽曰山聚。鍾離(10),莽曰蠶富。合肥(11),東城(12),莽曰武城。博鄉(13),侯國。莽曰揚陸。曲陽(14),侯國。莽曰延平亭。 建陽(15),全椒(16),阜陵(17),莽曰阜陸。

(1)九江郡:在今安徽省中部。郡治壽春。王先謙曰:“據《淮水注》,秦立郡,治壽春,兼得廬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2)秦始皇二十四年置郡。楚漢之際為九江國,高帝三年復屬楚國,四年更名淮南國,文帝六年為九江郡,十六年復為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復為九江郡。(3)壽春:故城即今安徽壽縣。(4) 浚遒:故城在今安徽肥東縣東。(5)成德:故城在今安徽壽縣東南。(6)橐皋:故城在今安徽居巢縣西北。(7)陰陵:故城在今安徽定遠縣西北。(8)歷陽:故城即今安徽和縣治。(9)當塗:故城在今安徽懷遠縣東南。魏不害國,武帝封。(10)鍾離:故城在今安徽鳳陽縣東。(11)合肥:故城即今安徽合肥市。(12)東城:故城在今安徽定遠縣東南。文帝封淮南厲王子良、武帝封居股為侯國。(13)博鄉:故城在今安徽六安縣西。六安繆王子交國,元帝封。(14)曲陽:故城在今安徽淮南市東。王根國,成帝封。(15)建陽:故城在安徽滁縣東四十里。(16)全椒:故城即今安徽全椒縣治。(17)阜陵:故城在個安徽和縣西。文帝封淮南厲王子安為侯國。

山陽郡(1),故樑。景帝中六年別為山陽國。武帝建元五年別為郡(2)。莽曰鉅野。屬兗州。户十六萬二千八百四十七,口八十萬一千二百八十八(3)。有鐵官(4)。縣二十三(5):昌邑(6),武帝天漢四年更山陽為昌邑國(7)。有樑丘鄉(8)。《春秋傳》曰“宋、齊會於樑丘”。南平陽(9),莽曰黽平。成武(10),有楚丘亭(11)。齊桓公所城,遷衞文公於此。子成公徙濮陽。莽曰成安。湖陵(12),《禹貢》“浮於泗、淮,通於河”(13),水在南。莽曰湖陸。東緡(14),方與(15),橐(16),莽曰高平,鉅野(17),大野澤在北,兗州藪。單父(18),都尉治。莽曰利父。薄(19),都關(20),城都(21),侯國。莽曰城榖。黃(22),侯國。愛戚(23),侯國。莽曰戚亭。部成(24),侯國。莽曰告成。中鄉(25)。侯國。平樂(26),侯國。包水東北至沛入泗。鄭(27),侯國。瑕丘(28),甾鄉(29),侯國。慄鄉(30),侯國。莽曰足亭。曲鄉(31),侯國。西陽(32)。侯國。

(1)山陽郡:在今山東省西南部。郡治昌邑。陳直曰:《志》所載各縣,與居延漢簡所記戍卒山陽郡之籍貫頗有出入,如樊屬東平國,東邡、西邡二縣不見於《志》。(2)故樑……建元五年別為郡:故屬秦碭郡,楚漢之際屬楚國,高帝五年屬漢以屬樑國,景帝封樑王子定,九年薨,無後,國除;後為昌邑國,宣帝本始元年復故;元帝竟寧元年復為山陽國,成帝河平四年復故。(3)户十七萬二千八百四十七,口八十萬一千二百八十八:《張敞傳》言,山陽郡户九萬三千,口五十萬以上,可見宣帝時户口不如元始之盛。(4)有鐵官:《成帝紀》言山陽鐵官徒於永始三年攻殺長吏,盜庫兵。(5)縣二十三:《王子侯表》有邵縣(《索隱》引),無考。(6)昌邑:故城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四十里。(7)昌邑國:武帝子劉髆至孫劉賀昌邑王,國除,復為山陰郡。(8)樑丘鄉:在今成武縣東北。(9)南平陽:故城今山東鄒縣治。(10)成武:故城今山東成武縣治。(11)楚丘亭:在成武縣西南,今曹縣東。(12)湖陵:故城在今山東魚台縣東南六十里。(13)河:當作“菏”,即菏水。(14)東緡:故城在今山東金鄉縣東北二十里。(15)方與:故城在今山東魚台縣西北。(16)橐:故城在今山東鄒縣西南。居延漢簡有兩簡提到“田卒昌邑國……”,陳直曰:“疑‘’即‘橐’字之簡寫,從石存其聲,從邑存其義。”(17)鉅野:故城在今山東鉅野縣東北。(18)單父:故城在今山東單縣治。(19)薄:故城在今山東曹縣東南 二十餘里。(20)都關:故城在今山東鄄城東北。(21)城都:故城在今 山東鄄城東南。王商國,成帝封。(22)黃:故城在今河南民權東,樑 敬王子順國,元帝封。(23)愛戚:故城在今山東嘉祥縣南。趙長年國,宣帝封。(24)郜成:故城在今山東成武東南數十里。(25)中鄉:地點無考。樑敬王子延年國,元帝封。(26)平樂:故城在今山東單縣東六十里。樑敬王子遷國,元帝封。(27)鄭:地點無考。樑敬王子罷軍國,元帝封。(28)瑕丘:故城在今山東兗州東北。(29)甾鄉:地點無考。樑敬王子就國,元帝封。(30)慄鄉:地點無考。東平思王子護國,成帝封。(31)曲鄉:地點無考。樑荒王子鳳國,成帝封。(32)西陽:“陽”乃“防”之訛。西防,故城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南。東平思王子並國,成帝封。

濟陰郡(1),故樑。景帝中六年別為濟陰國。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2)。《禹貢》菏澤在定陶東(3)。屬兗州。户二十九萬二十五,口百三十八萬六千二百七十八(4)。縣九:定陶(5),故曹國,周武王弟叔振鐸所封。《禹貢》陶丘在西南。陶丘亭(6)。冤句(7),莽改定陶曰濟平,冤句縣濟平亭。呂都(8),莽曰祈都。葭密(9),成陽(10),有堯冢靈台。《禹貢》雷澤在西北。鄄城(11),莽曰鄄良。句陽(12),(13),莽曰萬歲。乘氏(14)。泗水東南至睢陵入淮,過郡六(15),行千一百一十里。

(1)濟陰郡:居延漢簡或作“濟陶郡”。在今山東省西部。郡治定陶。(2)定陶:故屬秦楊郡,楚漢之際屬楚國,高帝五年屬漢以屬樑國。景帝中六年分樑國為五國,濟陰為其一;後元年為郡。宣帝甘露元年更名定陶國,黃龍元年復故;成帝河平四年復為定陶國、哀帝建平二年復故。(3)菏澤:在今菏澤縣東南三十里。(4)户二十九萬二十五,口百三十八萬六千二百七十八:濟陰郡面積小,户口居漢各郡國的第九位,為當時人口最稠密之郡(譚 其驤説)。(5)定陶:故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四里。春秋、戰國時稱“陶 ”。(6)陶丘亭:其下脱“在甫”二字(王念孫説)。(7)冤句:故城在今 山東菏澤縣西南四十里。冤,一作“宛”;句,一作“朐”。(8)呂都:故城在今山東菏澤縣西南二十里呂陵集,(9)葭密:故城在今山東菏澤縣西北二十五里葭密集。(10)成陽:故城在今山東甄城縣東南,距菏澤東北六十里。(11)鄄城:故城在今山東鄄城縣北。春秋、戰國時名“甄”。(12)句(gōu)陽:故城在今山東菏澤縣北三十五里句陽店。(13) (dù):故城在今山東成武縣西北二十九里。(14)乘氏:故城在今山東鉅野縣西南約五十里。(15)泗(1):似應作“菏水”;班氏以此水為泗水的主源。過郡六:即濟陰、山陽、沛郡、楚國、東海、臨淮;還有泗水國,故“六”當作“七”。

沛郡(1),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2)。莽曰吾符。屬豫州。户四十萬九千七十九,口二百三萬四百八十。縣三十七(3):相(4),莽曰吾符亭。龍亢(5),竹(6),莽曰篤亭。榖陽(7),蕭(8),故蕭叔國(9),宋別封附庸也。向(10),故國。《春秋》曰“莒人入向”。姜姓,炎帝后。銍(11),廣戚(12),侯國。莽曰力聚。下蔡(13),故州來國,為楚所滅,後吳取之,至夫差遷昭侯於此(14)。後四世侯齊竟為楚所滅(15)。豐(16),莽曰吾豐。鄲(17),莽曰單城。譙(18),莽曰延成亭。蘄(19), 甄鄉(20),高祖破黥布。都尉治。莽曰蘄城。虹(21),莽曰貢。輒與(22),莽曰華樂。山桑(23),公丘(24),侯國。故滕國,周懿王子錯叔繡所封(25),三十一世為齊所滅。符離(26),莽曰符合。敬丘(27),侯國,夏丘(28),莽曰歸思。洨(29),侯國。垓下(30),高祖破項羽。莽曰育成。沛(31),有鐵官。芒(32),莽曰博治。建成(33),侯國。城父(34),夏肥水東南至下蔡入淮(35),過郡二(36),行六百二十里。莽曰思善。建平(37),侯國。莽曰田平。酇(38),莽曰贊治。慄(39),侯國。莽曰成富。扶陽(40),侯國。莽曰合治。高(41),侯國。高柴(42),侯國。漂陽(43),平阿(44),侯國。莽曰平寧。東鄉(45),臨都(46),義成(47),祁鄉(48)。侯國。莽曰會榖。

(1)沛郡:轄境相當今安徽省北部,以及江蘇省東北部、河南省東部等小部分地區。郡治相。(2)故秦泅水郡,高帝更名:秦始皇二十三年置郡,楚漢之際屬楚國,高帝二年屬漢,更名,以屬樑國,景帝后以支郡收。(3)縣三十七:王先謙曰:見《侯表》者有浮丘、陵鄉、釐鄉三縣無考。(4)相:故城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北。(5)龍亢(gāng):故城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北七十五里龍亢集。(6)竹:故城在今安徽宿縣北符離集。(7)榖陽:故城在今安徽固鎮縣西北。馮溪國,高帝封。(8)蕭:故城在今安徽蕭縣西北。(9)故蕭叔國:春秋時宋蕭叔的封邑。(10)向:故城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北四十五里。(11)銍(zhì):故城在今安徽宿縣西四十六裏。(12)廣戚:故城在今江蘇沛縣東。魯共王子將國,武帝封;楚孝王子勛,成帝封。(13)下蔡:故城即今安徽鳳台縣下蔡鎮。(14)昭侯:其上脱一“蔡”字。(15)竟:此字疑衍。(16)豐:故城即江蘇豐縣治。(17)鄲:故城在今安徽濉溪縣西南七十里鄲城集。景帝封周應為侯國。(18)譙:故城即今安徽毫縣治。(19)蘄(qì):故城在今安徽宿縣東南。縣有大澤鄉,陳涉起義處。(20)甄(zhuì)鄉:在今安徽宿縣南。(21)虹:故城在今安徽五河縣西北。(22)輒與:地點無考。(23)山桑:故城在今安徽蒙城縣北。(24)公丘:故城在今山東膝縣西南十四里。魯共王子順國,武帝封。(25)所封:其上脱“文公”二字(王念孫説)。(26)符離:故城在今安徽宿縣東北。(27)敬丘:故城在今河南永城縣西北。武帝封魯共王子政為侯國。(28)夏丘:故城即今安徽泗縣治。(29)洨:故城在今安徽靈壁縣南五十餘里。趙敬肅王子周舍國,武帝封。高後封呂產亦在此。(30)垓下:在今靈壁縣東南五十里。(31)沛:故城即今江蘇沛縣治。縣城東有泗水亭。(32)芒:故城即今河南永城縣北大雅城。(33)建成:故城在今河南永城縣東南。呂釋之國,高帝封;長沙定王子拾,武帝封;黃霸,宣帝封;曹參號建成君,《索隱》以為此國。(34)城父:故城在今安徽毫縣東南城父村。高帝封尹恢為侯國。(35)夏肥水:今名西肥河。《淮水注》:夏肥水,上承沙水,於城父縣右出,東南流,逕城父縣故城南。(36)過郡二:沛郡、汝南。(37)建平:故城在今河南夏邑縣西南。杜延年國,昭帝封。(38)酇:故城在今河南永城縣西鄖縣鄉。蕭何初封於此。(39)慄:故城即今河南夏邑縣治。趙敬肅王子樂國,武帝封。(40)扶陽:故城在今安徽蕭縣西南約六十里。韋賢國,宣帝封。(41)高:地點無考。周成國,高帝封;樑敬王子舜,元帝封。(42)高柴:地點無考。樑敬王子發國,元帝封。(43)漂陽:地點無考。樑敬王子欽國,元帝封。(44)平阿:故城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南六十里平阿集。(45)東鄉:地點無考。元帝封樑敬王子方為侯國。(46)臨都:地點無考。元帝封樑敬王子未央為侯國。(47)義成:故城在今安徽懷遠縣東北十五里。成帝封甘延壽為侯國。(48)祁鄉:故城在今河南夏邑縣北祁邑鄉。樑夷王子賢國,成帝封。

魏郡(1),高帝置(2)。莽曰魏城。屬冀州。户二十一萬二千八百四十九,口九十萬九千六百五十五。縣十八(3):鄴(4),故大河在東北入海。館陶(5),河水別出為屯氏河,東北至章武入海,過郡四(6),行幹五百里。斥丘(7),莽曰利丘。沙(8),內黃(9),清河水出南。清淵(10),魏(11),都尉治。莽曰魏城亭。繁陽(12),元城(13),樑期(14),黎陽(15),莽曰黎蒸。即裴(16),侯國。莽曰即是。武始(17),漳水東至邯鄲入漳,又有拘澗水,東北至邯鄲入白渠。邯會(18),侯國。陰安(19),平恩(20),侯國。莽曰延平。邯溝(21),侯國。武安(22)。欽口山(23),白渠水所出,東至列人入漳。又有浸水,東北至東昌入虖池河,過郡五(24),行六百一里。有鐵官。莽曰桓安。

(1)魏郡:轄境約當今河北省南部,以及河南省北部、山東省西部等小部分地區。郡治鄴。(2)高帝置:故屬秦河東郡,漢高帝十二年分置。(3)縣十八: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畢樑、旁光、蓋肯、漳北、安檀五縣,無考。(4)鄴:故城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5)館陶:故城即今河北館陶縣治。(6)過郡四:過魏、清河、信都、勃海。(7)斥丘:故城在今河北成安縣東南。(8)沙:故城在今河北涉縣西北二里。(9)內黃:故城在今河南內黃縣西偏北。(10)清淵:故城在今河北館陶縣東北。(11)魏:故城在今河北大名縣西南。(12)繁陽:故城在今河北內黃縣西北。(3)元城:故城在今河北大名縣東。縣東有沙麓。(13)樑期:故城在今河北磁縣東北。(14)黎陽:故城在今河南浚縣東。(15)即裴:故城在今河北肥鄉縣西南。趙敬肅王子道國,武帝封。@武始:故城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16)邯會:故城在今河南安陽市西北。趙敬肅王子仁國,武帝封。(17)陰安:故城在今河南清豐北二十里。(18)平恩:故城在今河北丘縣西南。許廣漢國,宣帝封。(19)邯溝:故城在今河北肥鄉縣西。趙頃王千偃國,宣帝封。(20)武安:故城在今河北武安縣西南。 (21)欽口山:在今河北武安縣南。(22)過郡五:“五”當為“四”,即魏郡、廣平、鉅鹿、信都。

鉅鹿郡(1),秦置(2)。屬冀州。户十五萬五千九百五十一,口八十二萬七千一百七十七。縣二十(3):鉅鹿(4),《禹貢》大陸澤在北(5)。紂所作沙丘台在東北七十里(6)。南?(7),莽曰富平。廣阿(8),象氏(9),侯國。莽曰寧昌。廮陶(10),宋子(11),莽曰宜子。楊氏(12),莽曰功陸。臨平(13),下曲陽(14),都尉治。貰(15),(16),莽曰秦聚。新市(17),侯國。莽曰市樂。堂陽(18),有鹽官。嘗分為經縣(19)。安定(20),侯國。敬武(21),歷鄉(22),侯國。莽曰歷聚。樂信(23),侯國。武陶(24),侯國。柏鄉(25),侯國。安鄉(26),侯國。

(1)鉅鹿邵:在今河北省中部。郡治鉅鹿。(2)秦置:秦始皇二十五年滅趙以為鉅鹿郡。楚漢之際屬趙國,尋屬常山國,八閲月,復屬趙國,高帝三年屬漢,四年復以屬趙國,高後八年復故,文帝元年復屬趙國,景帝三年復故,四年復屬趙國,後以支郡收。王莽分鉅鹿為和戎郡,《志》當有“莽曰和戎,四字。(3)縣十二: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甘、井、昆題三縣,無考。(4)鉅鹿:故城在今河北平鄉縣西南。(5)大陸澤:在今河北鉅鹿縣西。(6)沙丘台:在今平鄉縣東北。(7)南?(luán):故城在今河北鉅鹿縣北。(8)廣阿:故城在今河北隆堯縣東十二里舊城村。(9)象氏:故城在今河北隆堯縣北二十五里。趙敬肅王子賀國,武帝封。(10)廮(yǐng)陶:故城在今河北寧晉縣西南。(11)宋子:故城在今河北趙縣東北二十五里。(12)楊氏:故城即今河北寧晉縣治。(13)臨平:故城在今河北束鹿縣北。(14)下曲陽:故城在今河北晉縣西。(15)貰:故城在今河北束鹿縣西南。(16):後漢改為“鄡(qiāo)”。故城在今河北柬鹿縣東南。(17)新市:在今河北新河縣西南。廣川繆王子吉國,昭帝封,分堂陽置。(18)堂陽:故城在今河北新河縣北。(19)嘗分為經縣:後漢分堂陽縣西北二十里置經城縣。(20)安定:故城在今河北束鹿縣東北。燕刺子賢國,宣帝封。(21)敬武:故城即今河北趙縣東敬武壘。(22)歷鄉:故城在今河北寧晉縣東二十五里。廣川繆王子必勝國,宣帝封。(23)樂信:故城在今河北束鹿縣東南。廣川繆王子強國,宣帝封。(24)武陶:地點無考。廣川繆王子朝國,宣帝封。(25)柏鄉:故城在今河北柏鄉縣西南。趙哀子買國,元帝封。(26)安鄉:故城在今河北晉縣東。趙哀王子喜國,元帝封。

常山郡(1),高帝置(2)。莽曰井關。屬冀州。户十四萬一千七百四十一,口六十七萬七千九百五十六。縣十八(3):元氏(4),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5),東至堂陽入黃河(6)。莽曰井關亭。石邑(7),井烴山在西(8),洨水所出,東南至廮陶入泜。桑中(9),侯國。靈壽(10),中山桓公居此。《禹貢》衞水出東北,東入虖池。蒲吾(11),有鐵山(12)。大白渠水首受綿曼水,東南至下曲陽入斯洨。上曲陽(13),恆山北谷在西北(14)。有祠。幷州山。《禹貢》恆水所出,東入滱。莽曰常山亭。九門(15),莽曰久門。井陘(16),房子(17),贊皇山(18),濟水所出,東至廮陶入泜。莽曰多子。中丘(19),逢山長谷(20),諸水所出,東至張邑入蜀。莽曰直聚。封斯(21),侯國。關(22),平棘(23),鄗(24),世祖即位,更名高邑(25)。莽曰禾成亭。樂陽(26),侯國。莽曰暢苗。平台(27),侯國。莽曰順台。都鄉(28),侯國。有鐵官。莽曰分鄉。南行唐(29)。牛飲山白陸谷(30),滋水所出,東至新市入虐池。都尉治。莽曰延億。

(1)常山郡:轄境在今河北省西部。郡治元氏。恆山在西,避文帝諱故改曰常山。(2)秦屬邯鄲郡:楚漢之際屬趙國,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趙歇既滅,遂因為郡,以屬趙國,高後二年復為常山國,文帝元年復屬趙國,景帝二年復故,中五年復為常山國,武帝元鼎三年復故。(3)縣十八:錢大昕曰:“《高紀》稱常山二十五城,《志》止十八縣,蓋後來稍分析之;襄國本王都所在,而《志》隸趙國,亦一證也。”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遽鄉縣,無考。”(4)元氏:故城在今河北元氏縣西北。(5)沮:“泜” 之訛。窮泉谷:在今內丘縣西。 (6)黃河:當作“漳河”。(7)石邑:故城在今河北石家莊市西南。(8)井陘山:在今井陘縣東南。(9)桑中:故城在今河北平山縣東南。趙頃王子廣漢國,宣帝封。(10)靈壽:故城在今河北靈壽縣西十里靈壽村。(11)蒲吾:故城在今河北平山縣東南。(12)鐵山:在今平山縣北。(13)上曲陽:故城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四里。(14)“谷”當作“嶽”。(15)九門:故城在今河北稿城縣東北二十五里。(16)井陘:故城在今河北井陘縣西北。因井陘山(在今井陘縣東南)而得名。 (17)房子:故城在今河北高邑縣西南倉房村。(18)贊皇山:在今河北贊皇縣西南。(19)中丘:故城在今河北內丘縣西南。(20)逢山:故城在今內丘縣西。(21)封斯:故城在今河北趙縣西北二十里。趙敬肅王子胡傷國,武帝封。(22)關縣:故城在今河北奕城縣西北十里董堡丘。(23)平棘:故城在今河北趙縣東南約十里。(24)部:故城在今河北柏鄉縣北。(25)世祖即位,更名高邑:王念孫曰:“後漢所改郡縣,皆班《志》所不載,‘世祖’以下八字,非班氏原文,蓋應助注語也;且當在‘莽曰禾成亭’之下。”(26)樂陽:故城在今獲鹿縣東北。趙頃王子説國,宣帝封。(27)平台:地點無考。史玄國,宣帝封。(28)都鄉:地點無考。趙頃王子景國,宣帝封。(29)南行唐:故城在今河北行唐縣北。(30)白陸谷:“陸”當作“陘”,即白陘谷,在今阜平縣西界太行山脈中。

清河郡(1),高帝置(2)。莽曰平河。屬冀州。户二十萬一千七百七十四,口八十七萬五千四百二十二。縣十四(3):清陽(4),王都(5)。東武城(6),繹幕(7),靈(8),河水別出為鳴犢河,東北至修入屯氏河(9)。莽曰播。厝(10),莽曰厝治。鄃(11),莽曰善陸。貝丘(12),都尉治。信成(13),張甲河首受屯氏別河,東北至修入漳水。芯題(14),東陽(15),侯國。莽曰胥陵。信鄉(16),侯國。繚(17),棗強(18),復陽(19),莽曰樂歲。

(1)清河郡:轄境在今河北省西南部與山東省西北部。郡治清陽。(2)高帝置:故屬秦鉅鹿郡,高帝分置,仍置趙國,景帝中三年別為清河國,武帝建元六年復故,元鼎主年復為國,宣帝地節三年復故,元帝初元二年複復為國,永光三年復故,平帝元始二年莽又分清河地為廣宗國,其郡如故(全祖望説)。(3)縣十四: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修故、轑陽二縣,無考。”(4)清陽:故城在今河北清河東南。 (5)王都:錢大聽曰:“《漢志》言‘王都’者,惟清河之清陽、信都之信都,若泰山之盧,則雲‘濟北王都’,江夏之邾,則雲‘衡山王吳芮都’,以郡與國不同名也,廣陵之廣陵,則雲‘江都易王非、廣陵厲王胥皆都此’;此外,無言王都者。淮南王安都壽春,則朱贛言風俗及之。”(6)東武城:故城在今河北故城縣西南。(7)繹幕:故城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北。(8)靈:故城在今山東高唐縣南。(9)修縣:故城在今河北吳橋縣西。(10)厝(cuò):故城在今山東臨清縣東。(11)鄃(shū):故城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南。呂后封呂它、景帝封來布為侯國。(12)貝丘:故城在今山東臨清縣南。(13)信成:故城在河北清河縣西北。(14)芯題:故城在今河北棗強縣南。陳直疑為“莎堤’之假借。(15)東陽:故城在今山東武城縣東北。清河綱王子弘圖,宣帝封。(16)信鄉:故城在今山東臨清縣東北。“信”,一作“新”。清河綱王子豹國。宣帝封;東平煬王子鯉,平帝封。(17)綴:故城在今河北南宮縣東南。(18)棗強:故城在今河北棗強縣東南。武帝封廣川惠王子晏為侯國。(19)復陽:故城在今河北故城縣西。

涿郡(1),高帝置(2)。莽曰垣翰。屬幽州。户十九萬五千六百七,口七十八萬二千七百六十四。有鐵官。縣二十九(3):涿(4),桃水首受灤水,分東至安次入河。遒(5),莽曰迺屏。榖丘(6),故安(7),閻鄉(8),易水所出,東至范陽入濡也(9),井州浸。水亦至范陽入淶(10)。南深澤(11),范陽(12),莽曰順陰。蠡吾(13),容城(14),莽曰深澤。易(15),廣望(16),侯國。鄚(17),莽曰言符。高陽(18),莽曰高亭。州鄉(19),侯國。安平(20),都尉治。莽曰廣望亭。樊輿(21),侯國。莽曰握符。成(22),侯國。莽曰宜家。良鄉(23),侯國。垣水南東至陽鄉入桃(24)。莽曰廣陽。利鄉(25),莽曰章符。臨鄉(26),侯國。益昌(27),侯國。莽曰有帙。陽鄉(28),侯國。莽曰章武。西鄉(29),侯國。莽曰移風。饒陽(30),中水(31),武垣(32),莽曰垣翰亭。阿陵(33),莽曰阿陸。阿武(34),侯國。高郭(35),侯國。莽曰廣堤。新昌(36)。侯國。

(1)涿郡:在今河北省中部,及北京市房山縣。郡治涿縣。(2)高帝置:故屬秦漁陽郡,楚漢之際屬燕國,高帝分置仍屬燕國,武帝元朔二年復故,元狩三年復屬燕,昭帝元鳳元年復故。(全祖望説)(3)縣二十九:王先謙曰:“見《侯表》者有柳宿、曲成、陽興三縣,無考。”(4)涿:故郡即今河北涿縣治。(5)遒:故城即今河北淶水縣治。景帝封匈奴降王陸強為侯國。(6)榖丘:故城在今河北安平縣西南十五里角丘社。(7)故安:故城在今河北易縣東南。文帝封申屠嘉為侯國。(8)閻鄉:在今易縣西。(9)也:此字衍。(10)水:其上脱一“濡”字,(11)南深澤:故城在今河北安平縣西南。(12)范陽:故城在今河北定興縣西南四十里故城鎮。秦縣。景帝封匈奴降王代為侯國。(13)蠡吾:故城在今河北博野縣西南。(14)容城:故城在今河北容城縣北十五里城子村。景帝封匈奴降王徐盧為侯國。(15)易:故城在今河北雄縣西北十五里太平社。(16)廣望:故城在今河北清苑西南。中山靖王子忠國,武帝封。(17)鄚:故城在今河北任丘縣北偏東。成帝封高郭侯霸弟異眾為侯國。(18)高陽:故城在今河北高陽縣東。(19)州鄉:故城在今河北河間縣東北四十里。(20)安平:故城即今河北安平縣治。(21)樊輿:故城在今河北徐水縣東南。中山靖王子修國,武帝封。(22)成國:地點無考。董諜國,高帝封;中山康王子喜,昭帝封。(23)良鄉:故城在今北京市房山區東南。趙共王子交國,成帝封。(24)南東:當作“東南”。(25)利鄉:地點無考。中山頃王子安國,宣帝封。(26)臨鄉:故城在今河北固安縣南偏西。廣陽頃王子云國,元帝封。(27)益昌:故城在今河北霸縣東北。廣陽頃王子嬰國,元帝封。(28)陽鄉:故城在今河北固安縣西北。廣陽頃王子發國,元帝封。(29)西鄉:故城在今河北啄縣西北。廣陽頃王子容國,元帝封。(30)饒陽:故城在今河北饒陽縣東北。(310中水:故城在今河北獻縣西北、在易水、(32)水之間,故曰中水。(33)武垣:故城在今河北河間縣西南三十五里,俗名元城遺址。(34)阿陵:故城在今河北任丘縣東北。高帝封部亭為侯國。(35)阿武:故城在今河北河間縣南。河間獻王子豫國,武帝封。(36)高郭:故城在今河北任丘縣西北十七裏。河間獻王子賢國,宣帝封。(37)新昌:故城在今河北新城縣東偏南。燕刺王子慶國,宣帝封。

勃海郡(1),高帝置(2)。莽曰迎河。屬幽州。户二十五萬六千三百七十七,口九十萬五千一百一十九。縣二十六:浮陽(3),莽曰浮城。陽信(4),東光(5),有胡蘇亭(6)。阜城(7),莽曰吾城。千童(8),重合(9),南皮(10),莽曰迎河亭。定(11),侯國。章武(12),有鹽官。莽曰桓章。中邑(13),莽曰檢陰。高成(14),都尉治(15),高樂(16),莽曰為鄉。參户(17),侯國。成平(18)。虎池河,民曰徒駭河(19),莽曰澤亭。柳(20),侯國。臨樂(21),侯國。莽曰樂亭。東平舒(22),重平(23),安次(24),修市(25),侯國。莽曰居寧。文安(26),景成,侯國。束州(27),建成(28),章鄉(29),侯國。蒲領(30)。侯國。

(1)勃海郡:轄境約當今河北省滄州地區與廊坊地區一部分,及山東省樂陵、無棣等縣。郡因在勃海之濱而得名。郡治浮陽。(2)高帝置:此説誤。是郡二十六縣,除文安、安次兩縣系武帝時削自燕國外,其餘二十四縣,戰國時為趙、齊二國之地,秦末楚漢之際為河問、濟北二郡之地,高帝時河間仍屬趙、濟北仍屬齊,文帝二年分趙為河間國,分齊為濟北國,三年濟北國除為郡,十五年河間國除為郡,此時有可能割取兩郡屬縣建立勃海郡。工先謙曰:“見《侯表》者,有廣山、瀋陽、獲、苴四縣,無考。”(3)浮陽:故城在今河北滄州市東南四十里。縣以浮水之陽而得名。(4)陽信:故城在今山東無棣縣東北十五里。(5)東光:故城在今河北東光縣東二十里。(6)胡蘇亭:在縣西南,亭得名於胡蘇河。(7)阜城:故城在今河北阜城縣東二十二里。本《志》上黨沾縣下“清漳水東北至邑成入河”句中之“邑成”,當為“阜城”之誤。(8)千童:故城在今河北南皮縣東南八十里。傳説秦始皇築此城,以志徐福率領重男童女千人入海求藥,見《元和志》。(9)重合: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西南三十里。(10)南皮:故城在今河北南皮縣東北八里。(11)定: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境,在千童故城東南三十里。武帝封齊孝王予越為定侯。(12)章武:故城在今河北滄州市東八十里。(13)中邑:故城在今河北滄州市東南四十里。(14)高成:故城在今河北鹽山縣東南二十餘里。成,一作“城”。(15)都尉治:漢代郡都尉輔佐郡太守,典領武職甲卒。其治所,往往不在郡治所,本《志》八十三郡中,注出都尉治所者有五十七郡。(16)高樂:故城在今河北南皮縣東南六十里董鎮村。(17)參户:故城在今河北青縣西南三十里木門店。武帝封河間獻王於免為參户侯。(18)成平:故城在今河北交河縣東北約五十里。(19)民曰:《志》別無用“民曰”之例,疑為“或曰”之誤。徒駭河:古代所謂“九河”之一,與今徒駭河無涉。(20)柳:故城在今河北鹽山縣東北五十里。武帝封齊孝王子陽已為柳侯。(21)臨樂:故城在今河北南皮縣東南。武帝封中山靖山子光為侯。(22)東平舒:故城即今河北大城縣治。此縣在代郡平舒縣之東,故加東字。(23)重平:故城在今河北吳橋縣東南三十里。(24)安次:故城在今河北安次縣西北。(25)修市:故城在今河北景縣西北。宣帝封清河綱王子寅為侯。(26)文安:故城在今河北文安縣東北三十里柳河鎮。(27)景成:故城在今河北交河縣東北六十里。宣帝封河間獻王子雍為侯。(28)束州:故城在今河北河問縣東北六十里。(29)建成:故城在今河北交河縣東北約五十餘里。(30)章鄉:當作“童鄉”,參考《功臣表》。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西北。成帝封鍾祖為童鄉侯。(31)蒲領:故城在今河北阜城縣東北。昭帝封清河綱王於祿為侯。

平原郡(1),高帝置(2)。莽曰河平。屬青州。户十五萬四千三百八十七,口六十六萬四千五百四十三。縣十九(3):平原(4),有篤馬河(5),東北入海,五百六十里。鬲(6),平當以為同津。莽曰河平亭。高唐(7),桑欽言漯水所出(8)。重丘(9),平昌(10),侯國。羽(11),侯國。莽曰羽貞。般(12),莽曰分明。樂陵(13),都尉治。莽曰美陽。祝阿(14),莽曰安成。瑗(15),莽曰東順亭。阿陽(16),漯陰(17),莽曰翼成。朸(18),莽曰張鄉。富平(19),侯國。莽曰樂安亭。安德(20),合陽(21),侯國。莽曰宜鄉。樓虛(22),侯國。龍?(23),侯國。莽曰清鄉。安(24)。侯國。

(1)平原郡:轄境在今山東省北部德州地區等及河北省吳橋縣。郡治平原。(2)高帝置:故屬秦齊郡,高帝六年分置,屬齊國,景帝后以支郡收。(3)縣十九: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陪前、高平、平、纂,見《恩澤表》者牧丘共五縣,無考。”(4)平原:故城在今山東平原縣南。(5)篤馬河:首受黃河,東北流,入勃海。(6)鬲:故城在今山東德州市東南。(7)高唐:故城在今山東禹城縣西南四十里,在今山東高唐縣東。(8)桑欽言漯水所出:桑欽説誤。漯水首受黃河於東郡樂昌縣境。(9)重丘:故城在今山東陵縣東北。(10)平昌:故城在今山東商河縣西北。王無故國,宣帝封。(11)羽:故城在今山東齊河縣西北。濟北式王子成國,武帝封。(12)般: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西南,今商河縣西北。(13)樂陵: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東南。(14)祝阿:故城在今山東濟南市西南。(15)瑗:故城在今山東齊河縣西。(16)阿陽:故城在今山東禹城縣西南約十里。(17)漯陰:故城在今山東禹城縣東。(18)朸(lì):故城在今山東商河縣東北。(19)富平:故城在今山東陽信縣東南三十里。本名厭次,宣帝封張延壽為侯,改名富平。(20)安德:故城在今山東陵縣東南。(21)合陽:地名無考。樑喜國,宣帝封。(22)樓虛:當作“楊虛”。故城在今山東齊河縣西南。文帝封齊悼惠王子將閭為楊虛侯。(23)龍?:故城在今山東齊河縣東北。武帝封韓説為侯。(24)安:即“安陵”,故城在今河北省吳橋縣東北。濟北貞王於樂國,武帝封。

千乘郡(1),高帝置(2)。莽曰建信。屬青州。户十一萬六千七百二十七,口四十九萬七百二十。有鐵官、鹽官、均輸官。縣十五(3):千乘(4),有鐵官。東鄒(5),濕沃(6),莽曰延亭。平安(7),侯國。莽曰鴻睦。博昌(8),時水東北至矩定入馬車瀆,幽州浸。蓼城(9),都尉治。莽曰施武。建信(10),狄(11),莽曰利居。琅槐(12)、樂安(13),被陽(14),侯國。高昌(15),繁安(16),侯國。莽曰瓦‘亭。高宛(17),莽曰常鄉。延鄉(18)。

(1)千乘郡:轄境在今山東省北部惠民地區、東營市等部分地區。郡治千乘。(2)高帝置:故屬秦齊郡,高帝六年分置,屬齊國,景帝后以支郡收。(3)縣十五: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者,有隨城,見《外戚表》者有桑樂,二縣無考。(4)千乘:故城在今山東高青縣東北。(5)東鄒:故城在今山東高青縣西南。(6)濕:“漯”之訛。漯沃:故城在今山東濱縣西北。(7)平安: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南。王舜封平安侯。(8)博昌: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東南。(9)蓼城:故城在今山東利津縣西南。(10)建信:故城在今山東高青縣西北。(11)狄:故城在今山東高青縣東南。(12)琅槐:故城在今山東東營市附近。(13)樂安: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東北。(14)被陽: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西。齊孝王子燕國,武帝封。(15)高昌: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西南數裏。(16)繁安:地點無考。齊孝王子忠國,武帝封。(17)高宛:故城在今山東桓台縣西。高帝封丙猜為侯國。宛,一作“苑”。(18)延鄉:故城在今山東桓台縣西南。

濟南郡(1),故齊(2)。文帝十六年別為濟南國(3)。景帝二年為郡(4)。莽曰樂安。屬青州。户十四萬七百六十一,口六十四萬二千八百八十四。縣十四(5):東平陵(6),有工官、鐵官。鄒平(7),台(8),莽曰台治。樑鄒(9),上鼓(10),於陵(11),都尉治,莽曰於陸。陽丘(12),般陽(13),莽曰濟南亭。管(14),朝陽(15),侯國。莽曰修治。歷城(16),有鐵官。猇(17),侯國:莽曰利成。著(18),宜成(19)。侯國。

(1)濟南郡:在今山東省濟南市以東一帶。郡治東平陵。(2)故齊:故屬秦齊郡,高帝時屬齊悼惠王肥國。(3)文帝十六年別為濟南國:文帝以齊悼惠王子闢先為濟南王。(4)二年:當為“三年”。全祖望曰:“高後元年封平昌侯大為呂王,七年改號濟川,見《史記》。則濟南即濟川。”(5)縣十四:王先謙曰:“見《侯表》者有河綦、常樂、德三縣,無考。”(6)東平陵:故城在今山東章丘縣西北。(7)鄒平:故城在今山東鄒平縣北。(8)台:故城在今山東歷城縣東北三十里。(9)樑鄒:故城在今山東鄒平縣北。(10)土鼓:故城在今山東章丘縣東北數裏。(11)於陵:故城在今山東鄒平縣東南。(12)陽丘:故城在今山東章丘縣北。(13)般陽:故城即今山東淄川縣治。(14)菅(jiān):故城在今山東章丘縣西北。文帝封齊悼惠王子罷軍為侯國。(15)朝陽:故城在今山東濟陽縣東北。宰(一作“華”)寄國,高帝封;廣陵厲王子聖,宣帝封。(16)歷城:故城在今濟南市。(17)猇:故城在今山東鄒平縣西。趙敬肅王子起國,武帝封。(18)著(shī):故城在今山東濟陽縣西。著,一作“蓍”。(19)宜城:故城在今濟陽縣西北。燕倉國,昭帝封;淄川懿王子偃,武帝封。

泰山郡(1),高帝置(2)。屬兗州。户十七萬二千八十六,口七十二萬六千六百四。有工官。位水出萊蕪,西入濟。縣二十四(3):奉高(4),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有工官。博(5),有泰山廟。岱山在西北(6),充州山。茬(7),盧(8),都尉治。濟北王都也。肥成(9),蛇丘(10),隧鄉(11),故隧國。《春秋》曰“齊人殲於隧”也。剛(12),故闡。莽曰柔。柴(13),蓋(14),臨樂子山(15)。洙水所出,西北至蓋入池水。又沂水南至下邳入泗,過郡五(16),行六百里,青州浸。樑父(17),東平陽(18),南武陽(19),冠石山(20),治水所出,南至下鄧入泗,過郡二(21),行九百四十里。莽曰桓宣。萊蕪(22),原山(23),舀水所出,東至博昌入泲(濟),(24)幽州浸。又《禹貢》汶水出西南入泲(濟)。汶水,桑欽所言。巨平(25),有亭亭山祠。贏(26),有鐵官。牟(27),故國。蒙陰(28),《禹貢》蒙山在西南,有祠。顓臾國在蒙山下。莽曰蒙恩。華(29),莽曰翼陰。寧陽(30),侯國。莽曰寧順。乘丘(31),富陽(32),桃山(33),侯國。莽曰衷魯。桃鄉(34),侯國。莽曰鄣亭。式(35)。

(1)泰山郡:轄境在今山東省中部泰安地區。郡治奉高。(2)高帝置:全祖望曰:故屬秦齊郡,楚漢之際屬齊國;尋為濟北國,五月復屬齊國,分置濟北、博陽二郡,高帝四年矚漢,改博陽曰泰山,仍屬齊國,文帝二年別屬濟北國,四年復故,十六年復屬濟北國,景帝四年復故,五年復矚濟北國。武帝元鼎元年獻泰山及其旁邑,其國如故;後元二年,並濟北入泰山。(3)縣二十四:王先謙曰:“見《侯表》者有德、五據、胡母三縣,無考。”(4)奉高:故城在今山東泰安縣東數十里。(5)博:故城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南。(6)岱山:即泰山。在泰安縣北。(7)茬(chí):故城在今山東長清縣東南。 (8)盧:故城在今山東長清縣西南約四十里。(9)肥成:故城即今山東肥城縣治。(10)蛇丘:故城在今山東肥城縣東南約七十里。(11)隧:當作“遂”,(全祖望説)。(12)剛:故城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三十五里。(13)柴:故城在山東泰安縣東南柴城堡。武帝封齊孝王子代為侯國。(14)蓋:故城在今山東沂水縣西北八十里。(15)臨樂山:在今沂源縣西南。(16)過郡五:“五”當為“四”,即泰山、琅邪、城陽、東海。(17)樑父(fu):以山名縣。故城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南。樑父山在縣城東北。(18)東平陽:故城即今山東新泰縣治。(19)南武陽:故城即今山東平邑縣治。(20)冠石山:在今平邑縣北。(21)過郡二:泰山、東海。(22)萊蕪:故城在今山東萊蕪縣東北。(23)原山:在今萊蕪縣北偏東。(24)東:實際上是東北流。(25)巨平:故城在今山東泰安縣南。(26)贏:故城在今山東萊蕪縣西北四十里。(27)牟:故城在今山東萊蕪縣東二十里。(28)蒙陰:故城在今山東蒙陰縣西南十五里。縣南有蒙山。(29)華:故城在今山東費縣東北六十里。(30)寧陽:故城在今山東寧陽縣南十餘里。魯恭三子恬國,武帝封。(31)乘丘:故城在今山東兗州市西。今《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作“桑丘”。(32)富陽:在今山東汶上縣北偏東。宣帝封六安夷王子賜、成帝封東平思王子萌為侯國。(33)桃山:故城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城陽孝王子欽國,成帝封。(34)桃鄉:故城在今山東汶上縣東北。東平思王子宣國,成帝封。(35)式:地點無考。《王子侯表》“式節侯憲”,下注泰山郡。《後漢書·劉盆子傳》“泰山式人,祖父憲封為式侯”,章懷注:式,縣名,中興後廢。

齊郡(1),秦置(2)。莽曰濟南。屬青州。户十五萬四千八百二十六,口五十五萬四千四百四十四。縣十二(3):臨淄(4),師尚父所封。如水西北至樑鄒入泲(濟)。有服官、鐵官(5)。莽曰齊陵。昌國(6),德會水西北至西安入如。利(7),莽曰利治。西安(8),莽曰東寧。巨定(9),馬車讀水首受巨定(10),東北至琅槐入海。廣(11),為山,濁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巨定。廣饒(12),昭南(13),臨胸(14),有逢山祠。石膏山(15),洋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巨定。莽曰監胸。北鄉(16),侯國。莽曰禹聚。平廣(17),侯國。台鄉(18)。

(1)齊郡:轄境在今山東省北部淄博市一帶。郡治臨淄。(2)秦置:秦始皇三十六年滅齊,約於此時置郡;楚漢之際改名臨淄郡,屬齊國;漢復故,仍屬齊國,五年屬楚國,六年復為齊國;武帝元朔三年復故,元狩二年復為國,元封元年復故。(3)縣十二:王先謙曰:見《功臣表》者按道、清、新峙三縣,無考。(4)臨淄:故城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古城店(亦曰齊城)。(5)服官:三服官,主作天子之服,春獻冠幘縱為首服,紈素為冬服,輕綃為夏服。(6)昌國:故城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南數裏。(7)利: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東四十里利城鎮。(8)西安:故城在今山東桓台縣東。平帝元始元年封東平恩王孫漢為侯國。(9)巨定:故城在今山東廣饒縣北。(10)巨定:澤名。在今廣饒縣東。(11)廣:故城在今山東益都縣西南數裏,縣酉有為山。(12)廣饒:故城在今山東廣饒縣東南:武帝封淄川靖王子國為侯國。(13)昭南:地點無考。(14)臨朐(qú):故城即今山東臨朐縣治。(15)石膏山:在臨朐縣西北。(16)北鄉:地點無考。淄川孝王子譚國,元帝封。(17)平廣:地點無考。淄川孝王子服國,元帝封。(18)台鄉:故城在今山東廣饒縣東。成帝封淄川孝王子畛為侯國。

北海郡(1),景帝中二年置(2)。屬青州。户十二萬七千,口五十九萬三千一百五十九。縣二十六:營陵(3),或曰營丘(4)。莽曰北海亭。劇魁(5),侯國。莽曰上符。安丘(6),莽曰誅郅。瓡(7),侯國。莽曰道德。淳于(8),益(9),莽曰探陽。平壽(10),劇(11),侯國。都昌(12),有鹽官。平望(13),侯國。莽曰所聚。平的(14),侯國。柳泉(15),侯國。莽曰弘睦。壽光(16),有鹽官。莽曰翼平亭。樂望(17),侯國。饒(18),侯國。斟(19),故國、禹後。桑犢(20)。覆甑山,溉水所出,東北至都昌入海。平城(21),侯國。密鄉(22),侯國。羊石(23),侯國。樂都(24),侯國。莽曰撥壟,一作杖,一作枝也(25)。石鄉(26),侯國。一作正鄉(27)。上鄉(28),侯國。新成(29),侯國。成鄉(30),侯國。莽曰石樂。膠陽(31)。侯國。

(1)北海郡:轄境在今山東省東北部濰坊地區。郡治營陵。(2)景帝中二年置:全祖望曰:故屬秦齊郡,文帝屬淄川國,景帝分置。(3)營陵:故城在今山東濰坊市南偏西。(4)或曰:傳疑之詞。(5)劇魁:故城在今山東昌樂縣西北。淄川懿王子黑國,武帝封。(6)安丘:故城在今山東安丘縣西南。(7)瓡:地點無考。城陽頃王子息國,武帝封。(8)淳于:故城在今山東安丘縣東北三十里。(9)益:故城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南約十里。(10)平壽:故城在今濰坊市西南約三十里。(11)劇:故城在今山東昌樂縣西約十里。淄川懿王子錯國,武帝封。(12)都昌:故城在今山東昌邑縣西二里。高帝封朱咎為侯國。(13)平望:故城在今壽光縣東北約五十里,淄川懿王子賞國,武帝封。(14)平的:地點無考。淄川懿王子強國,武帝封。(15)柳泉:故城在今山東昌樂縣東南數裏。膠東戴王子強國,宣帝封。(16)壽光:故城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北約二十里。(17)樂望:故城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南約四十里。饒:故城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北(漢壽光縣東)。膠東戴王子成國,宣帝封。(18)斟:故城在今山東濰坊市東南。(20)桑犢:故城在今山東濰坊市南偏東。縣東在復甑山。(21)平城:故城在今山東昌邑縣南偏東。膠東頃王子邑國,成帝封。(22)密鄉:故城在今山東昌邑縣東南二十餘里。膠東頃王子林國,成帝封。(23)羊石:地點無考。膠東頃王子回國,元帝封。(24)樂都:地點無考。膠東頃王子?國,成帝封。(25)一作:此以下七字,乃後人摻入(王先謙説)。(26)石鄉:地點無考。膠東頃王子理國,元帝封。(27) 一作正鄉:四字乃後人摻入(王先謙説)。(28)上鄉:地點無考。膠東頃王子歙國,元帝封。(29)新成:地點無考。膠東頃王子根國,元帝封。(30)成鄉:故城在今山東安丘縣北。高密頃王子安國,成帝封。(31)膠陽:故城在今山東高密縣西北。高密頃王子恁國,成帝封。

東萊郡(1),高帝置(2)。屬青州。户十萬三千二百九十二,口五十萬二千六百九十三。縣十七(3):掖(4),莽曰掖通。腄(5),有之罘山祠(6)。居上山(7),聲洋水所出,東北入海。平度(8),莽曰利盧。黃(9),有萊山松林萊君祠(10)。莽曰意母。臨朐(11),有海水祠。莽曰監朐。曲成(12),有參山萬里沙祠(13)。陽丘山(14),治水所出(15),南至沂入海(16)。有鹽官。牟平(17),莽曰望利。東牟(18),有鐵官、鹽官(19)。莽曰弘德。(20),有百支萊王祠。有鹽官。育犁(21),昌陽(22),有鹽官。莽曰夙敬亭。不夜(23),有成山日祠(24)。莽曰夙夜。當利(25),有鹽官。莽曰東萊亭。盧鄉(26),陽樂(27),侯國。莽曰延樂。陽石(28),莽曰識命。徐鄉(29)。

(1)東萊郡:轄境在今山東省膠東半島煙台地區。郡治掖縣。(2)高帝置:全祖望曰:故屬秦琅邪郡,高帝分置,屬齊國,景帝后以支郡收。(3)縣十七:王先謙曰:見《功臣侯表》者有承父縣,無考。(4)掖:故城即今山東掖縣治。掖,一作“夜”。高帝時蟲達先封夜侯。(5)腄:故城即今山東福山縣治。(6)之罘山:即今芝罘島。(7)居山上:在今福山縣南、棲霞縣東南。(8)平度:故城在今山東平度縣西北六十里。武帝封淄川懿王子行為侯國。(9)黃:故城在今山東黃縣東二十餘里。(10)萊山:在今黃縣東南約二十里。(11)臨胸:故城在今山東黃縣西北。(12)曲成:故城在今山東掖縣東北約八十里。高帝封蟲達、武帝封中山靖王子萬歲為侯國。(13)參山:在今掖縣北約八十里。(14)陽丘山:在今招遠縣東北。(15)治水:即沽水,今稱大沽河。(16)沂:當作“計斤”。計斤:縣名,在今膠縣西南數裏。海:今膠州灣。(17)牟平:故城在今山東福山縣西北。武帝封齊孝王子渫為侯國。(18)東牟:故城即今山東牟平縣治。高後封齊悼惠王子興居為侯國。(19)鐵官:傳説東牟縣有鐵官山,在縣西。(20):故城在今山東黃縣西南。(21)育犁:故城在山東煙台市西。(22)昌陽:故城在今山東文登縣南。(23)不夜:故城在今山東榮成縣北偏西。(24)成山:即今成山角。(25)當利:故城在今山東黃縣西南、漢陽樂縣南。(26)盧鄉:故城在今山東平度縣西北、漢平度縣東。平帝封陳鳳為侯國。(27)陽樂:故城在今山東掖縣西南。膠東頃王子獲國,成帝封。(28)陽石:故城在今山東掖縣東南。武帝以封公主,見《武紀》。(29)徐鄉:故城在今山東黃縣西北十餘里。

琅邪郡(1),秦置(2)。莽曰填夷。屬徐州。户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六十,口一百七萬九千一百。有鐵官。縣五十一(3):東武(4),莽自祥善。不其(5),有大一、仙人祠九所,反明堂(6),武帝所起。海曲(7),有鹽官。贛榆(8),朱虛(9),凡山(10),丹水所出,東北至壽光入海。東泰山(11),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有三山、五帝桐。諸(12),莽曰諸並。梧成(13),靈門(14),有高杯山(15)。壺山(16),浯水所出,東北入淮(17)。姑幕(18),都尉治。或曰薄姑。莽曰季睦。虛水(19),侯國。臨原(20),侯國。莽曰填夷亭。琅邪(21),越王勾踐嘗治此,起館台。有四時祠。祓(22),侯國。櫃(23),根艾水東入海(24)。莽曰拔同。瓶(25),侯國。邞(26),膠水東至平度入海(27)莽曰純德。雩叚(28)。侯國。黔陬(29),故介國也。雲(30),侯國。計斤(31),莒子始起此,後徙莒。有鹽官。稻(32),侯國。皋虞(33),侯國。莽曰盈廬。平昌(34),長廣(35),有萊山萊王祠(36)。奚養澤在西(37),秦地圖曰劇清池,幽州藪。有鹽官。橫(38),故山,久台水所出(39),東南至東武入淮。莽曰令丘。東莞(40),術水南至下邳入泗(41),過郡三(42),行七百一十里,青州浸。魏其(43),侯國。莽曰青泉。昌(44),有環山祠。茲鄉(45),侯國。箕(46),侯國。《禹貢》濰水北至都昌入海(47),過郡三(48),行五百二十五里,充州浸也。(49),夜頭水南至海。莽曰識命。高廣(50),侯國。高鄉(51)侯國。柔(52),侯國。即來(53),侯國。莽曰盛睦。麗(54)。侯國。武鄉(55),侯國。莽曰順理。伊鄉(56),侯國。新山(57)。侯國。高陽(58),侯國。崑山(59),侯國。參封(60)。侯國。折泉(61),侯國。折泉水北至莫入淮(62)。博石(63),侯國。房山(64),侯國。慎鄉(65),侯國。駟望(66),侯國。莽曰泠鄉。安丘(67),侯國,莽曰寧鄉。高陵(68),侯國。莽曰蒲陸。臨安(69),侯國。莽曰誠信。石山(70)。侯國。

(1)琅邪郡:轄境在今山東省東部。(今青島市,濰坊地區與臨沂地區一部分,及江蘇贛榆縣)。郡治東武。(2)秦置:秦始皇二十六年置郡;楚漢之際屬齊國;高帝四年屬漢,以屬齊國,五年屬楚國,六年仍屬齊國;高後七年為琅邪國,文帝元年復屬齊國;景帝后以支郡收。(3)縣五十一:王先謙曰:見《王子侯表》考有龍匠、海常、麥、蕢、原洛、挾術、庸、膠鄉、要安、?、茲、蒲十一縣,無考。(4)東武:故城即今山東省諸城縣治。(5)不其:故城在今山東即墨縣西南二十六裏不其社。(6)明堂:在今嶗山縣西北。(7)海曲:故城在今山東日照縣西十里。(8)贛榆:故城在今江蘇贛榆縣北,臨海州灣。(9)朱虛:故城在今山東臨胸縣東南。(10)凡山:在今山東臨朐縣東北。(11)東泰山:在今山東臨胸縣南、沂源縣東。(12)諸:故城在今山東諸城縣西南三十里。武帝公主邑。(13)梧成:故城在今山東安丘縣西南六十里峿山北。(4)靈門:故城在今山東諸城縣西。(15)高柘山:在今安丘縣西南,其西有壺山。(16)壺山:在高拓山西。(17)淮:“濰”字之省。(18)姑幕:故城在今山東諸城縣西北五十里。(19)虛水:地點無考。城陽頃工於禹國,武帝封。(20)臨原:故城在今山東臨胸縣東二十餘里。淄川懿王子始昌國,武帝封。(21)琅邪:故城在今山東膠南縣西南。其東南有琅邪台。(22)祓:故城在今山東膠縣西南木馬城。武帝封城陽頃王子霸。(23)櫃:故城在今山東膠縣南。(24)海:指膠州灣。(25)瓶(píng):故城在今山東臨胸縣東南。孫單國,文帝封;甾川靖三子成,武帝封。(26)鄭:故城在今山東膠縣西南六十餘里。(27)東:膠水實際上是北流入海(今萊州灣)。(28)雩叚:地點無考。城陽頃王子澤國,武帝封。(29)黔陬(zōu):故城在今山東膠縣西南約四十里。(30)雲:地點無考、齊孝王子信國,武帝封。(31)計斤:故城在今山東膠縣西南數裏。(32)稻:故城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