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會考 > 寫作題庫

2011泉州會考語文試題作文

 2011年福建省泉州市國中畢業、升學考試

2011泉州會考語文試題

  語文試題

一、積累與運用(35分)

1.閲讀下面一段話,按要求作答。(7分)

悠久古老的中原文化和晉唐遺風,在泉州比比皆是,隨處可見:那建於唐代的莊嚴宏偉的千年古寺開元寺和東西雙塔,那我國古代橋樑中長度首屈一指的安平橋以及我國最早的樑式跨海長橋洛陽橋,那九日山上東西兩面的摩崖祈風石刻,那清源山下的巨大的老君石像,以及南天寺的大石佛……聞名遐邇,有口皆碑。

⑴為加點的同音字組詞。(2分)

宏偉--弘()橋樑--粱()摩崖--摹()遐邇--暇()

⑵下面所列內容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悠久古老"中,"久"字筆畫數是3畫,義為"時間的長短"。

B."首屈一指"中,"屈"字的起筆是"丿",義為"彎"。

C."晉唐遺風"中,"遺"字的起筆是"丶",義為"遺失"。

D."有口皆碑"中,"碑"字筆畫數是13畫,義為"鐫刻功業事蹟的石碑"。

⑶指出這段文字所使用的修辭手法,並品味其表達效果。(3分)

2.詩文默寫。(10分)

①烽火連三月,②,以觀滄海。

③曉鏡但愁雲鬢改,④,塞土燕脂凝夜紫。

⑤閒來垂釣碧溪上,⑥,化作春泥更護花。

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3.按提示填空。(任選3處作答)(3分)

國中階段,我們學了不少魯迅先生的文章,從中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更被他的偉大精神所感染。讀《故鄉》,我們感受到他的強烈願望;讀《風箏》,我們欽佩他的可貴精神;讀《魯迅自傳》,我們敬仰他的崇高品格;讀《藤野先生》,他那

令我們油然而生敬意。


4.民俗節日探究。(7分)

民俗節日是我國民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藴藏着語文學習的寶貴資源。同學們伴隨着這些節日度過了一年又一年,而對它的瞭解又有多少呢?那麼,讓我們一起去熟悉它,探究它,從而增進了解,獲得知識。

⑴瞭解民俗節日。(2分)

請用線段將下列相關內容連接起來。

民俗節日民俗活動飲食文化

春節賞月----嘗月餅

清明賽龍舟---包粽子

端午踏青----吃潤餅

中秋舞獅----吃團圓飯

⑵品評民俗節日。(3分)

請結合⑴⑶題提示的內容,説説我國民俗節日的特色。

特色一:特色二:

⑶探究詩句內涵。(2分)

下列詩句所表現的共同的文化內涵有哪些?

①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②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③汨羅沉沒一流恨,湘楚常懷千古羞。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5.名著閲讀。(8分)

⑴以"奮鬥"為話題,闡明自己的一個觀點。(2分)

⑵下列名著中人物的經歷與"奮鬥"關係不夠密切的一項是()(2分)

A.格列佛B.魯濱遜C.保爾·柯察金D.駱駝祥子

⑶從以上與"奮鬥"關係密切的人物中選取兩位,各簡述一個例子,作為你所闡述的觀點的論據。(不少於30字)(4分)

①人物事例:

②人物事例:

二、閲讀(55分)

(一)閲讀下文,完成6-9題。(15分)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6.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2分)

A.阡陌交通,雞犬相聞B.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7.以下各組加點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3分)

A.便舍船B.欲窮其林

太丘捨去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D.問今是何世

忠之屬也斯是陋室

8.翻譯句子。(6分)

⑴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9.本文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儒家、道家思想,請選擇其中一"家"作簡要説明。(4分)

(二)閲讀下文,完成10-12題。(15分)

神奇的地聲

韓長代田錕

地震到來之前,或早或晚地總會有一些異常現象發生。古今中外的例子也證明了這一點。例如,地震前發生的地光、地聲,以及水位變化等。其中的地聲,可以説是大自然在給人類帶來災難前向人們發出的最後警告信號。

我國史書上記載地聲的例子很多。《魏書·靈徵志》載:山西"雁門崎城有聲如雷,自上西引十餘聲,聲止地震"。清朝乾隆年間的《三河縣誌》記載1679年三河8級地震前的情景:"忽地底如鳴大炮,繼以千百石炮,又四遠有聲,儼然十萬軍颯沓而至,餘知為地震……"1976年8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五六個小時不少人也聽到特別奇怪的聲音。

地聲的響聲多種多樣,這與震級的大小、距離、遠近和震源的深度及地面覆蓋物有關。有的像雷聲、狂風怒吼聲、炮聲及汽車聲、飛機聲,還有的似撕布聲、大樹折斷聲、鉛球在地板上滾動聲、擊鼓聲等。同一次地震,各地聽到的地聲情況也不盡相同。

地聲,同其他聲音一樣,也是由於振動引起的。地震前,由於地殼中巖體的脆弱部位首先發生斷裂或滑擦,引起的聲現象,是地震孕育過程中的一種物理現象,是一種地震先兆現象。注意觀測地聲,對地震預防有重大意義。

我國已有利用地聲成功預測地震的先例。唐山大地震前,灤南縣有位中學教師,凌晨兩點鐘聽到隆隆的地聲後,立即喊醒周圍所有的人離開建築物,到空曠地帶躲避。結果,凌晨3時42分,大地震就發生了。

地震發生前,地殼巖石斷裂或者滑擦,有時要經過幾個小時或者幾十個小時才發出聲音;有時是震前幾秒鐘或幾分鐘。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研製了無人地震監測儀,由地聲接受器、放大器、數據採集器和計算機組成的監測系統,能採集、記錄各種地聲信號,再經過識別、判斷、分析、綜合整理後通過打印機,製成圖形材料,供地震專家分析地震趨勢,預報地震發生的大概時間、地點及強度。


科學家們和人民羣眾總結出用地聲預報地震的諺語。諺語曰:"臨震前,一瞬間,地聲發,最常見。震級大,地聲沉;震級小,地聲尖。響聲長,隔得遠;響聲短,在眼前。聞地聲,宜果斷;速躲避,少危險。"觀測地聲作出判斷,採取措施,達到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選自《青年科學》2011年1月)

10.什麼是地聲?地聲有哪些神奇之處?(6分)

11.作者所要説明的事理是什麼?明白這個事理對地震的預防有何意義?(5分)

12.試分析文中引史料和引諺語對説明事理的不同作用。(4分)

(三)閲讀下文,完成13-17題。(25分)

故鄉滋味

凸凹

這是8年前的舊事。那年,剛剛過完40歲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種莫名的思鄉之情。這種感情很強烈,近乎一種燒燎,若不回故鄉住上一段日子,心裏難以平靜下來。

於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親的老宅院,推開那一道柴門,母親"哦"了一聲,顯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紅起來。走近母親身邊,覺得母親很矮小,依舊是粗布衣褲,與那道柴門一個色調。多少年了,故鄉仍帶着那種逼人的質樸。我心裏很温暖,覺得自己就是為這質樸而來。

母親燒起柴草,煮了幾穗青玉米。柴草很乾,火燒得熱烈。

"住幾天嗎?"母親問。

我説:"當然要住幾天,陪您嘮一嘮近20年來不曾細嘮的家常。"

母親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窩哩。"在母親的感覺裏,我居然跟她一樣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剝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黃。一粒一粒剝着吃,很綿軟,香得和奶一樣。

母親同我一起剝玉米吃。爐膛的餘火閃着黃黃的光。

我一下子找到了故鄉的感覺,即黃色的温暖。

晚上,母親問:"你到哪兒睡呢?娘就這一條土炕。"

我説:"除了孃的土炕,我哪兒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這土炕就是久違了的母親的胸懷。母親就是在這土炕上生我的,揭開席子,肯定還能聞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親的兒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卻依然睡着這條土炕。土炕是故鄉永恆的歲月、不變的情結嗎?

這一夜,母親睡不着,她的兒子也睡不着。母親很想對兒子説些什麼,兒子也想對母親説些什麼,卻都不知道從何説起,只能清晰地聽到對方的呼吸。

其實,歲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卻仍愛着,像呼吸,雖然有時感覺不到,卻須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卻酣然地睡沉了。睡醒來,小飯桌早已放在身邊。"酒給你温好了,喝幾盅吧。"母親安然説道。

飯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幾代人用過的黃泥酒壺。

説温酒,其實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壺裏去。母親給祖父舀酒,給父親舀酒,如今,又給她的兒子舀酒,那麼,在她眼裏,兒子是條有分量的漢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徹底讓自己放鬆了。每天起得很遲,睡到日上三竿。母親從不叫醒我,開心地放任她的兒子。

"快把孃的兒子寵壞了。"我跟母親開玩笑。

"還能寵幾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寵兒子,還有誰寵呢?"

聽了孃的話,我心中竟生出一絲莫名的酸楚。媳婦好,愛情的後面是温柔的束縛;兒子好,倫常會把一副叫責任的擔子不由分説地讓你擔下去;朋友好,友誼時時提醒你要保持一種無奈的卻是必須的心靈對等……這一切,都美麗而憂傷,美得讓人感到有些累。

吃過母親的早酒,便是走走兒時的路,爬爬兒時的山……

路依舊,山依舊,我的感覺卻大不一樣了。

兒時高高的曾絆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階,已顯得很矮很矮。

兒時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暈的水井,也顯得很淺很淺。

山路曲折悠長,我卻走來走去,又走回原處。

折回母親的柴門,看到柴門下的母親,霜雪已浸染了大片髮際。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聲:"哎,故鄉。"

晚上,盤腿坐在母親的土炕上,在小飯桌上攤了幾頁紙,想隨便寫些什麼。筆落下去,卻寫出了這麼幾行字:

故鄉,就像母親的手掌,雖温暖,卻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風雨,擋不住光陰,給你的只是一些纏綿的回憶……

寫到這裏,我抬頭看一眼熟睡的母親,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淚水不禁熱熱地流下來。

(摘自《人民日報》2010年10月20日)

13.揣摩品味語言。(6分)

⑴"故鄉滋味"中"滋味"的含義是什麼?(2分)

⑵請結合上下文説説文中劃線句中"酸楚"所包含的情感。(4分)

14.文章重點敍寫"我"回故鄉後的哪幾件事?(8分)

15.根據文意,簡要描述"我"眼中的"母親"和我所見的故鄉。(4分)

"母親":

故鄉:

16.説説你所感受到的作者對故鄉的深情。(4分)

17.文題為"故鄉滋味",而內容以寫"母親"為主,作者是如何將"母親"與故鄉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3分)

三、作文(60分)

18.逗號、句號、問號、感歎號不僅僅是標點符號,它們各自藴含着豐富的意義。請你展開聯想和想象,就所領悟到的意思,結合生活經歷,或敍事,或議論,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題目;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