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自然 > 

風起文瀾讀後感800字(精選2篇)作文

2.1W

篇一:風起文瀾讀後感800字

風起文瀾讀後感800字(精選2篇)作文

聞風起舞波瀾壯闊

“放眼人類文明史,越是富庶的地方,越容易產生燦爛的文化。”這句話是《風起文瀾》中的一句話。再讀完這本書後,我認為作者用這句話來形容杭州,再也合適不過了。

説到這本《風起文瀾》,他寫了自宋元時期至抗戰結束的八百多年杭州人藏書、護書、修書等一系列的文化事業。當然,本書中作者着墨最多的自然是乾隆帝修《四庫全書》,以及以後的愛國文人修復文瀾閣《四庫全書》的故事,這也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喜歡的一段故事。

在晚清的戰亂中,作為一座大城市,杭州城免不了遭受戰火的洗禮。在一片混亂中,著名的文瀾閣《四庫全書》失散,許多書稿流落市井。好在有丁丙、丁申兩兄弟發現,從混亂的藏書閣中搶救出這套書,並在之後的日子裏以各藏書家所藏珍本、善本為底本,對這套四庫全書做補抄、修復工作。之後在錢恂、張宗祥等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文瀾閣《四庫全書》最終得以補全,恢復了原先的樣貌。在那個並不安定的時代,如此一步大書能夠被保留下來並且如此完整,是浙江人聰慧才智與不懈堅持的體現。

在那麼一個艱難的時候,人們都能夠用幾十年來完成一件事,而現在,隨着生活節奏的越來越快,人們的也越來越堅持不下去了,不要説像修補書籍了,有些同學就連學校裏的一些作業都堅持不下去。但諷刺的是,那些同學雖然在學習方面缺乏耐心,但是隻要一拿到手機電腦,就可以連續玩許久。國小的時候,有同學和我開過玩笑,説如果有一隻手機的話,他在地上蹲三個小時都沒事。雖然這是一個玩笑,但還是可以説明,在現在的人羣中,願意堅持去做正事的人員來越少,而花在遊戲上的時間越來越多。

本來我自己也是一個做事堅持不住多久的人,在讀了這本《風起文瀾》之後,我決心改變一下,最起碼讓自己變得更有耐心。

同時,這本書還能讀出要珍視書籍,注重保存文化。中華古國的很多事情到了現在都已不被人所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改朝換代的戰爭中,許多前朝的文化被摧毀了,歷史上這樣的事件有很多,比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就是一次文化的大浩劫。

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傳承優秀文化,發揚出新的文化,不負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創造一個更加興盛的時代。

篇二:風起文瀾讀後感800字

2022年7月,國家版本館在北京、西安、杭州、廣州落地。國家版本館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這是我們杭州人民的驕傲。為什麼國家會選擇杭州作為全國四個“國家版本館”之一呢?看了《風起文瀾》後,我找到了答案。

這本書講述了藏書的歷史和文瀾閣的建立與守護。隨着經濟中心的南移、印刷術的普及,五代以後,官私藏書開始興盛起來,杭州成為了全國的刻書中心。到了明清時期,藏書風氣愈加盛行。乾隆年間,《四庫全書》的問世,杭州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四庫全書》抄寫了七部,其中一部就放在“南三閣”之一的文瀾閣。杭州的文瀾閣本,險些在兵燹之中喪失殆盡,卻在浙江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守護下,歷盡劫波才得以保存。《風起文瀾》記載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有纂修《四庫全書薈要》的王際華,進獻底本的鮑廷博和汪啟淑,還有一補文瀾書的丁鬆生,二補文瀾書的錢念劬,三補文瀾書的張宗祥以及數不清的不知名的護書人。

1937年7月7日,日軍全面侵華。作為浙江省圖書館館長的陳訓慈此時焦急萬分。戰況緊急,陳訓慈不得不將文瀾閣中的《四庫全書》與部分書籍運離杭州,一路轉道去了貴州。在路途中他們遭受了日軍侵襲,加上山路曲折,交通不便,環境十分惡劣。一次汽車翻車讓十一箱書掉入了池塘,可他們沒有放棄,依舊護送書本前行。保管庫書的夏定域組織曬書。雖然頭頂着烈日,驕陽似火,但這太陽猶如人們炙熱的心,他們仍然一本一本翻曬,晾乾,裝箱。太陽很毒,敵人追的很緊,可他們絲毫不退縮。我熱血沸騰。是什麼讓他們面臨日軍侵襲仍心繫古籍?是什麼讓他們不顧風險阻而堅守初心?是什麼讓他們無懼烈日卻視書如命?我想,這就是堅守吧,這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熱愛與敬仰!

放眼如今,我們更少不了一份責任,一份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大國工匠”鄭春輝,他耗時四年,創作了香檀木巨型木雕《清明上河圖》。作品中2275個人物,每個人物僅長一寸,卻要用100多刀來雕刻。雖然過程艱辛,但鄭春輝從未放棄對藝術的追求,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他用行動詮釋了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亞運會就在不久的將來,杭州作為七大古都之一,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藴。亞運會不僅是一項重大的賽事,更是一扇向世界展開的窗口。通過亞運會。杭州代表了中國向世界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必定隨着世界文化的潮流中綻放光彩。

杭州國家版本館“文潤閣”最近成為了網紅,其門票一票難求。但我們仍然不能忘記孤山腳下這座古老的藏書閣。每當走近文瀾閣,古老的榫卯建築流露出歲月的痕跡。我在時光的長河裏漫步,悄然瞥見,中國傳統文化的花兒,正自信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