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原創專區 > 精選

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精選9篇)作文

精選2.66W

篇一: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精選9篇)作文

萬物有靈

金黃的麥田、戴斗笠的農夫,一切都如詩般的唯美,讓人的心中有絲絲的顫動。

在拿到這本書之前我對劉亮程作家是一無所知的。而後來從文字中所感知到的他,是一個有着很淳樸的品質,卻又有深厚積澱的人。不同於其他作家筆下的鄉村,他通過細緻的文字使鄉村的土地氣息躍然紙上,萬物似乎都放慢了步伐,生命得以徐徐舒展,我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他就是這村莊裏的人,他生來就屬於這村莊,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夫;但他又不同於普通的農夫,他能將自己的鄉村生活堆砌成文字,很深厚,直擊人心。

他的一字一句,一點一逗都能展現出那個小村莊的生機,我能從文字中聽到村莊的呼吸,我能從文字中還原出那個我不曾到過的村莊,我用這些文字去感受他的生活,讀完時自己也似在這村子裏也已生活了很久,透過文字,我看見的是一個普通人對鄉村執着的守望與捍衞,以及悟徹人生背後的悲涼。

不追着時間亂跑,不輕易被一陣無名的風颳走,安居在一個人的村莊,幾十年來自家房上的空氣都不約而同地摻了自己的味道,那裏的水土、陽光、空氣都熟悉了,房子裏積攢着長年累月的時光,有黃金般珍貴的細節,有悠長細膩的回憶。在熟悉的地方時光似乎慢下來,想讓人多活一陣子。人在該醒來的時候醒來,在該睡去的時候睡去。藏在家門下面的鑰匙不知去了哪裏,凍壞的骨頭再難以回暖。那些過去的事就讓它隨着風吹到田野裏,不去撿起。

“我”無事可做,整日閒逛,像一個永遠在路上的流浪者。“我”與蟲共眠,對一朵花微笑,猜想驢和狗的心事,收拾好院落,恭迎冬季的第一場雪,在寂靜中體悟一個村莊的生長……“我”體察萬物的情緒,視萬物為朋友,與萬物和諧相處,“我”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與大自然合二為一。

對於自然,作者的視角是謙卑的。他的文字彷彿就是從自然中生長出來的一樣,還帶着陽光和泥土的味道。

作者一直在構建着一個世外桃源一般的鄉村。那裏的人與其他生物有着近乎平等的和諧,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在陽光裏自由地揮灑,即使它們之間照樣要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有對這個貧瘠世界不滿足的索求。作者筆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是略顯原始的乾淨簡單,他並不諱言村莊生活中的陰暗與慾望:一棵樹木的死去,一間房屋的倒塌,一匹馬的走失,一條老狗的最後時光,以及人的疾病,衰老與死亡。然而他的文字卻讓人依然有能力心懷對温暖的嚮往。

看似平靜、靜謐的村莊,實則承載着關於生命輪迴的沉重意義。

劉亮程寫出的文字,清亮而自然,它們是有重量的,讀完之後總會在心裏留下痕跡,或深或淺,但是都不能抹去。我想這是因為他的文字不僅僅是以記敍描寫為重點,而是用自己的體温去焐熱了別人不曾想到也不敢想到的念頭,讓這些想法一波一波地衝擊在讀者的人生觀念上,或輕或重。

這即是一個人的村莊中的生活。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村莊,讓我們習慣在那裏生長的家鄉。在地圖上的某一個角落,在心臟中的一個位置,是心靈的慰籍,也是靈魂的安放處。

我喜歡劉亮程對人這一輩子的規劃:如果我能活六十歲的話,我用三十年的時間往前走,再用剩下的三十年往回走,這樣一輩子剛好夠用。

萬物有靈,劉亮程詩意的描摹了一個村莊裏的草木、動物、風、夜晚、月光和夢……

篇二: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你是否想過,有這麼一個寂寞的地方,人們都向大城市跑去,留下只有一個人的村莊?

這是一個叫黃沙樑的村莊。在向未來前進的道路上,大城市跑在最前面,小城市與農村緊隨其後。但黃沙樑太小了,太落後了,人們都到大城市了,村中的人越來越少,村莊的發展也越來越慢,到最後只剩下一個人了。

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讓我想到了我的老家。那是義烏的一個小村莊。雖説村裏的大多數房子已經造得很豪華,村邊的小山上已建起高高的樓閣,從山腳到山頂都裝上路燈,人工湖已造好,但仍有很多人去了大城市,留下爺爺奶他們守在家中。平時村中基本沒有年輕人,夏日的正午村子上空只有白花花耀眼的太陽光,冬日的夜晚只能聽見村口的狗吠聲在遙相呼應——和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裏描寫的一模一樣。

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年輕人拖兒帶女地從城市回來了。不管他們在事業上是成功還是失敗,是升職還是降職,是朝着計劃發展,還是與計劃發展得不一樣,都會受到他們父母最熱烈的歡迎。爺爺奶奶絞盡腦汁,一定要把兒孫們照顧得像在天堂一樣。拿出自釀酒,拔自己種的菜。等到年輕人走了,他們就又只能孤身一人,默默地守着幾個人的村莊了。我有一次問父親:“為什麼你要到杭州?”父親回答:“因為村裏沒有好的學校與工作。為了生活得更好,我們必須要走出去。“

在我們小區的夜晚,有許多小孩與老人在樓下。小孩在花園玩,老人在小區裏散步。一天,我看到兩位奶奶在一邊散步,一邊聊天,聊起了各自的老家,那些如今越來越荒涼寂寞的村莊。這讓我想起了我的老家,那裏的人也會這樣在田埂上散步,用地道的方言聊天。可是現在有些老人因身體、親情、子女等原因,也紛紛到城裏來了,讓那已經不再年輕的村莊變得更寂寥。

很多人都只説出去,但出去便不再回來。只有那不管貧窮困苦,卻只珍惜故鄉的回憶的人,才會默默地守着這一個人的村莊。

篇三: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早晨,時候到了的人會自己醒來。”——題記

《一個人的村莊》是劉亮程的作品,他懷着極大的熱情,記錄下他的村莊和生活裏繁瑣的點點滴滴。那樣人間煙火的樸素温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時語言裏在我面前流淌開來,不知不覺間已經沉靜在他的世界中。

從一片榆樹上颳走的樹葉,再落到窗台上。小小的一片樹葉,也會被他寫出無限韻味。觀察風,感受風;觀察每一場風的吹過,感受每一場風的吹過,本來生活中繁瑣有平凡的小事,卻寫得讓人感覺很有意思,每一場風,它的味道都不一樣,有炒菜的味道,有女人獨特的體香的味道;每一場風也會帶來不一樣的關於別人的“祕密”;風把一個村莊醖釀許久的,被一村人吸進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窩空氣,整個地搬運到百里千里外的地方。風會告訴你很多,而在城裏的我們,忙忙碌碌,應該去感受大自然,也感受風的味道。

如果用一個字形容這本書,那肯定是“靜”。這些樸實的文字裏,藏着一股寧靜的力量,靜到一低頭,就能看見長長的過往,彷彿身臨其境,村莊裏繁瑣的事都展現在你眼前,靜到可以聽見天地間最清晰的心跳聲。

他會寫村莊裏的許多事,就在我們身邊,最不起眼,但又最容易發現。他寫狗;寫馬;寫蟲子;又花了一下午時間寫螞蟻搬家;寫人,寫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村東頭的和村西頭的,當然,還有他自己;寫房子,寫那些童年記憶中經常去玩的那些老房子,那些院門,土牆,牆邊的樹,樹旁的煙囱和悠悠的炊煙;寫每個季節的事,這個冬天到下一個冬天,寫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每一個歲月,每一縷風和每一片天。

他自稱自己是每天拿着鐵鍬閒逛的人,在他的村莊裏如老狗一般搖搖晃晃,他知曉一條活到老很不容易的狗,知曉一頭通人性的驢。雖然與別的農民、村民眼裏,他是一個怪人,但他卻感受到了有些人永遠都無法感受,體會的光景。

劉亮程隨時隨地的感受着生命,時間會流逝,而抵抗光陰的方法便是觀察與留心,回憶每一個清晨與太陽落山前的那一個時辰。

篇四: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碩果累累的麥田,河道縱橫的小溪,伴隨着一位樸實無華的農夫悠然的生活着,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山水田園畫呀,這便是我對這本書起初的淺淡感想。書中的山水風景、人文景色都令我流連忘返,但往往最能勾起人們回憶的只是那樸素的對人物的細細描繪吧。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木匠》。“一個人在夜裏敲打東西,我睡不着。外面颳着清風,有一陣沒一陣,好像大地在歎氣。敲打聲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順風滑落下來,很沉地撞着地。”作者在很小的時候被一位木匠邀請去學手藝,他向作者的母親許諾道把所有手藝傳給“我”,當時的“我”沒有主意站着不吭聲。可鄰居家有個孩子對木匠這項手藝情有獨鍾,後來過真當上了木匠,幫助了一整個村子裏的人做傢俱。過去多少年後,一個村莊裏肯定有把孩提時候的夢想忘得一乾二淨。肯定還會有一個人默無聲息的留下來,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願望,被他一個人實現了,儘管這種願望可能早已經過時。

現在想往大城市闖的人太多了,可總得有人留在偏僻的農村吧,總得有人留在年邁的父母親身邊吧,難道真的是他們不願意也不想要往城市裏拼搏嗎?我相信一定不是這樣的。過去六七十年代希望多生孩子,希望長大以後能幫家裏多做點事,畢竟多個人多份力嘛。但對一些家庭可能就是負擔了……

我的二舅出生於60年代,是我外婆生的第二個孩子。當時我外婆一共育有五個孩子,這在農村並不常見更別説城市了。迫於家庭生計壓力太大,我的二舅毅然決然的放棄了他那寶貴的讀書的機會,選擇和我的外公在家裏一起幹農活,供養其他四個孩子上學。説不可惜是假的,二舅肯定也在選擇幹農活後後悔過想要上學,但他的確做出了選擇就不能再改變主意了。後來不知怎麼的家裏面來了位做鹹鴨蛋的師傅,二舅跟着他學習做鹹鴨蛋的本領,二舅做鹹鴨蛋的天賦還挺高沒兩天就把這一技藝收入囊中了。學出師後,他便向家家户户送鹹鴨蛋,風雨無阻有呼必應。

二舅帶給我的感受就兩個字,樸實。我上幼兒園時一過暑假,我就被媽媽“遣送”到老家,跟着二舅做農活,久而久之感情也在時間的軸承裏醖釀出來了。我記得小時候回老家,第一個看到的肯定是在村口等我的二舅,我會搖下車窗用一種略帶兒化音的用稚嫩聲音的叫他一聲二舅,他會笑着親切的還我一句悠長的回覆音。我還記得有一張照片,二舅大跨步的拿着鋤地的大鋤頭走在前端,我在後面“步履蹣跚”拿着鋤野草的小鋤頭跟在後端。當時我渾身上下可能就牙齒最白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種地生活賜予了我一副烏黑亮麗的“包黑炭”形象。每逢離別之時,我都會在爸爸的車上含情脈脈的看向二舅,並向車窗外的二舅揮揮手錶示再見。

這幾年二舅也逐漸老了,身體也沒有以前那麼健朗了,但他在我小時候帶我翻山越嶺的經歷都歷歷在目。他可能並沒有什麼文化,但在我眼裏他的腦子裏全都是知識。可能沒有他當年捨身為了大家放棄讀書,那可能也就沒有現在我們這麼有愛的大家庭了吧。

守村人並不應該被人歧視,他們只是看中集體利益,在必要的時候拋棄了自己的個人利益罷了。他們應該成為我們的偶像,正是因為有他們這一代人的放棄,才會有了我們這一代的幸福啊!

篇五: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東流逝水,葉落紛紛。

在那村莊裏,只需一頭老牛,一隻黑貓,一個院子,一片樹林,幾縷悠風,便構成了童年。

在親人們的呵護下成長,又在長輩父母的目光中離鄉,含着淚水收拾完行囊,強忍悲傷回頭一望,風沙中卻只剩下遠去的人影和遠去的故鄉。就如同一場風,兜兜轉轉,遊遍這世間,但也終究要離開那親切卻又陌生的起點,只是未來的終點究竟會在何處,又有誰能説得清呢?

風看似任性、放蕩不羈,每經過一寸土地,便會捲走一些沙塵,來遮蔽故鄉泥土的氣息,在他人面前總是倔強地説着自己未曾有過一絲思鄉的念頭,還蒐集來各種絢麗芬芳的泥土的氣味來掩蓋故鄉的氣息,可又有誰能知曉自己在心中默默地捧着那把故鄉的泥土哭過了多少本該闔家團圓的日子。

不知多少年悄然間過去,沙土依舊仗着風在空中肆意飄蕩,那羣曾經無憂無慮的人們雖已老去卻仍然是當初血氣方剛的少年。再次捧起一把黃土,嗅一嗅熟悉而又略顯生分的氣味,萬分感慨地用思念的淚水與心靈將它滋潤,告知這片天空,離鄉拼搏多年、滿載着鄉愁的你已經歸來。

黃沙樑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地方,書中描繪的也是一件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事。在作者筆下平凡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了洋溢在文字之中縷縷濃濃的鄉愁,而正是這濃厚的鄉愁,喚起了多少與作者一般普普通通,背井離鄉多年的離人的思鄉之情。

風總是不停地趕路,永不停歇,永不回首已經之路。人如風,渺茫在天地之間,卻不知何去何從;人如風,夾雜着過去的記憶,卻不能回首;人如風,揹負着鄉愁兼程,卻無法停息。

沙土無時無刻不伴着風前行,就如同往事的回憶總是伴着我們成長一般,沙土會讓風流淚,風也定然想將它們拋向遠方,但這顯然不可能。試問,沒有沙土夾雜着的風還算是風嗎,沒有記憶圍繞着的人還算是人嗎?

我想,作者寫下這些回憶的時候,定然會在不經意間流下懷念的淚水吧。王鐵匠、張五、韓三、村長馬缺、劉榆木,還有那隻純黑的懶得捉老鼠的貓……他們中誰可以再見到?誰的聲音可以再聽見?若是再次捧起一把故鄉的泥土,聽到的也只能是他們的離去,而不是他們當初毫無顧慮的淳樸的笑聲。

清晨已被黃昏取代,縷縷紅暈穿透風,穿透沙土,將微弱的紅光映在地面。兒時的玩伴,早已被歲月印上了層層皺紋,壓彎了腰。他們是幾十年前的少年,是故鄉的守護者,是這裏的沙土。隨着又一輪的清晨跨過黃昏,他們是老一輩的子女,是未來的沙土。

揚起沙土,顯現的是現代化的城市以及現代化的車輛,年輕的人們不斷髮展科技,隨之而來的,就是鄉村的消失,鄉村的消失換來了車水馬龍的街道和燈紅酒綠的高樓大廈以及人們在這繁華景象中及其虛偽的笑容……

喧囂的城市,繁華的街頭,豐富的人文活動,組成了現代城市生活,四年一次的亞運會給人們帶來了期盼,本着團結拼搏、挑戰自我、勇於開拓、爭創新高的精神,運動健兒們離鄉背井,揹負着相同的為國爭光的豪邁氣概,不停的訓練着拼搏着,為的是有朝一日的榮歸故里,更為了增添一分祖國母親的榮耀。展現給世人的是帶有鄉土氣息的拼搏,和那份念鄉的温柔存在。

村莊裏再也沒有了人的蹤跡,因為村莊早已消失,記憶中的村莊,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它永遠深深的印刻在離鄉的人們心中。人們帶着這份思鄉的心情走向遠方,越走越遠……

篇六: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故鄉是一個承載記憶的地方,故鄉是田野裏、池塘邊、樹蔭下、泥土裏,都曾經留下兒時頑皮歡樂的身影。”“所謂永恆,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時間完了,這件事物還在。”《一個人的村莊》這樣寫道。

讀到這兩處,幾乎是立刻,我就憶起了坐落在建德小城的奶奶家。説起杭州的山鄉劇變,有幸作為目擊者,恐怕沒人比我更清楚。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杭州一直都在修路。高架延伸、地鐵修建、道路拓寬、背街小巷改造,直至小區道路整改,這些年見慣了路邊拉起的彩條塑布,習慣了繞行標誌,走慣了半邊道路——另一半在施工。

有年清明,我們全家照例回奶奶家掃墓,出了門忽然眼前一寬,鐵架和遮擋都不見了,一條大道好坦蕩。爸爸很開心:“杭州馬上就要舉辦亞運會了,這不,高架開通了,直通高速,這次我們可以提前大半小時就能到達。”

奶奶家在建德小城中,那簇老舊的居民區便是我幼時長大的地方。小區不遠處還有成片的田野,雞鴨遍地可見。家門口有一條略顯坑窪的水泥路,盡頭便是鄉間的土路,通向物產豐富的小山。這是再普通不過的中國鄉村。

小區不大,多是兩三層的小樓。每天清晨或是晚上,老鄰居們聚集在小區的水泥空地上,圍坐閒敍家常。這時的我總是與小夥伴們奔跑在田間地頭,伴着蛙聲,蟬鳴與狗吠。

很快到達,我們吃驚地發現,小區門口的水泥路成了一條寬闊的柏油馬路,遠處的鄉間土道也被熟悉的彩條塑布遮擋了起來,奶奶家也開始修路了!

之後每一次回老家,奶奶家都在迅速變化。國慶時,柏油馬路邊的銀杏落下滿地金黃的小扇子,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春節,奶奶搬進了新房子;再一年清明,太爺爺的墳地周圍成了網紅油菜花景點,原來那是一座荒山,寂寥了許久的太爺爺也享受到了人間熱鬧。

這一切,全都是亞運帶來的。

又一年國慶,車子靜靜駛過整潔的柏油路,兩旁是燦爛的金黃,水稻如浪般一壟接一壟,連成一片金色的海洋,浩浩湯湯,孕育着無限希望。奶奶和鄰居們將房子改造成一座座民宿,一棟棟房子就這樣一間一間靜靜地立在馬路旁,訴説着小鎮的過往。“杭州馬上要舉辦亞運會了,我們這塊地方據説會成為‘亞運書房’哩!”奶奶正在路口接受電視台的採訪,興奮又慌亂。

隨着亞運的臨近,這裏舉辦了大量亞運主題的讀書會。我想,開辦這樣的讀書會應該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部分吧。人們可以在書籍中尋找關於亞運的痕跡,關於體育,抑或是關於文化。在這個城市中,每一個角落,哪怕是炊煙裊裊的農村也在參與整個城市關於亞運會的動員。而建德這座小城,也許會成為城市與各地文化交流的紐帶。想必在亞運會舉辦的時候,它也能夠向亞洲、向全世界呈現杭州特有的鄉村文化。

在時光到來這座小鎮的時候,亞運幫了時間的忙,讓該變的一切都有了變遷。這座小鎮成為了真正的城市,迎來了地鐵的開通。它從城市的中心蜿蜒,貫穿城市南北,喚醒周邊沉睡的地名。越來越多的遊客通過亞運瞭解到這個小鎮,湧入這裏拍照打卡。好在小鎮還是和以前一樣,保持着她的寧靜,幼時美好的記憶都還在。老鄰居們還是住在一塊兒,早年栽下的果樹還在原處,夏末時分鄰家叔叔仍總推着裝滿稻穀的小車在道路上飛奔,天邊依然是那似火的大片晚霞。只是早晚聚頭的小公園多了健身器材、長椅石凳和香樟月季。不遠處的小山仍是春可摘香椿,夏可挖鞭鞭的鄉村樂園。

建德這座小城的風貌,從祖輩延續至今,走過了幾代人。因亞運會而發生了鉅變,從此脱胎換骨,有了新時代鄉村的風貌。可它卻又仍像書中説的那樣,保留着最初的模樣——淳樸、真誠,永遠含着一顆熾熱的心。這些年,無數次從杭州到建德,一路見證了兩座城十幾年的變遷。兩邊家門口的路,都是時代之路,是沉澱了漫漫歲月,承載着城市發展之路。

篇七: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一個人的村莊》是作者劉亮程的散文集作品,他不是站一邊以“體驗生活”的作家的身份來寫,而是寫他自己的村莊,他眼中的,心中的,生於斯長於斯,亦必葬於斯的這一方土地。

《一個人的村莊》講述了劉亮程是真正的農名作家。作為農民,寫作真正是他業餘的事情;而作為作家,他卻無時無刻不在創作,即使在他扛着一把鐵鍬在田間地頭閒逛的時候。在他的村莊裏,在與他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們眼裏,這個無事可幹在田間地頭閒逛的人,到處亂挖不走正道偏要走草叢的人是一個稀奇古怪的人吧。但是,沒有人知道他除了有自己的勞作以外,還有其他更多奇妙的事情,他喜歡偷偷觀察着村裏的人,以及驢、兔、飛鳥、螞蟻、蚊子、以及風中的野草和落葉,甚至村東頭以及村西頭的風光……

《一個人的村莊》作者以他回憶的描寫手法,把我們讀者的記憶一塊帶到了那個鄉村氣息滿滿的村莊。彷彿我們就在他身後,觀察着他是如何觀察村民、動物、植物……散文集中,每一處都透露着鄉村氣息,呈現了作者對村莊的深深眷戀,對自然的虔誠。這篇散文集使我這個沒有在鄉村生活過的孩子有了深深體會,我像是與他們一樣,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田地裏鋤草,收麥子,聽着飛鳥與蟬的鳴叫,觀察着這個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我的一切情緒跟着書中的情節被帶動。雖然看似是普普通通的生活,但卻那麼的樸實無華,讓人感受到田野的氣息是多麼的美妙。但是作者也有寫道,看似普普通通的生活,實際也不是那麼的輕鬆,每天干的農活雖然都是重複,幹完一件做另一件,每天循環下來,人的一生也就這麼過去了,這每天的農活就如人們的人生一樣,反反覆覆這麼消磨下去。

《一個人的村莊》整個散文集,運用的語言雖然只是那麼的樸素,但反映了我們大多數人們的生活以及濃濃的鄉間氣息。

篇八: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孤立,並存,村莊

一個人,一個村莊。

在熱鬧與無精打采中,度過或火熱或嚴寒的村莊一段,每一草木都有存在的意義,都有哲理。

實話説,儘管反覆地讀了幾遍,卻仍不能完全理解作者。在一筆一劃中,透過油墨的紙頁,我彷彿看見了條條荒草萋萋的路,無從選擇,也無從知曉。但在我淺顯的頭腦中,這個小村莊無疑給予了我深深一稿,冒出了星星火光。

一個人的村莊,孤獨之感。

從細枝末節中看見,無論是吹徹的寒風,還是出逃的最後一隻貓,抑或是對那窩螞蟻的深深一眼,都有一絲孤獨,有一人立於一天地之感。

平淡而又無彩,吹起風沙和幹葉,村莊的時光很慢。慢,使其孤立於快節奏的世界,又是一個人。

作者在書中説道:“樹挪死,人挪活。”

變遷中,一篇文章記述一個村莊,一個縣城,一個懶人,一個羣體。從母體到世界,從世界到村莊,從村莊到縣城,從縣城到……人挪移了,或能帶來新生,帶來希冀;或帶給沉睡,予以打擊。樹呢?樹僅僅記事,被砍開,死去,沒有如同人一般悲鳴,僅是不記下去罷了。

也許走着走着,只剩你一人。在曠野中的寒風中吶喊,也無回聲。但一草一木會應你,扒開身上的傷痕告訴你,你,一個人。

仰起頭,虛無的天地剎那充實,迷茫的雙眼漸漸清晰。也許蟲鳴和月將這樣帶着迷惑進行下去,狗也要直視命運,馬兒衝向獨屬自己的方向,且在迷惑中無徹無悟,單單相信,在分岔口做出選擇,然後走上無人涉足的廢道即世界。

寂靜又喧譁的村莊,等着慵懶的人,僅做出一個選擇堅持的人。

隨着有靈的萬物,站着,獨享一個人的村莊,孤立又並存的村莊。

一樁樁事,一個個人,一雙雙迷離的眼。一閃而過。土地將這個人那條狗那簇花組成的村莊粘在地上,粘在心裏。寂靜中,或許能想起那個家,以及無用的木頭和廢掉的農具。對於自己,它可以證明你的存在和生死。是一個思考的地方,是一處悠然無拘無束的泉。

作者以孤立與並存,加以家園,給了我一個獨處、寂靜、懶惰的機會,令我找到了自己的村莊,我想,或許這本書正是以孤立的堅韌,才使人自由的想,漸漸的療傷,在空虛中彌補自己。

沒有了無病呻吟,只有驢啼狗吠。正是村莊。

篇九:一個人的村莊學生版讀後感

不會消失的村莊

“娃兒,看溪邊數過來第四壟地,是什麼植物認識嗎?”

“油菜、萵苣……還有沒長大的青椒苗!”

記憶中,總有一雙粗糙但是温暖的大手牽着我,走在爬滿青草的田埂上。大手的主人,我的奶奶,一遍一遍教我認着一場細密密春雨過後,忽的就被染成翠綠色的各種植物。小黃狗神氣活現地搖着蓬鬆的尾巴,在不近不遠的草垛旁時而回頭看一看我們,時而又一陣歡快地小跑。

記憶中,每年的暑假,天氣最為炎熱的時間,我總會被交付給這樣一個村莊。這個村莊擁有一條潺潺流水的小溪,沁涼地溪水中總會出現一兩個西瓜;這個村莊擁有一窩螞蟻,在烏雲開始爬滿天空的時候不慌不忙的搬家;這個村莊擁有一樹的蟬鳴,“知了…知了…”地隨着輕搖的大蒲扇迴盪一整個夏天。這個村莊是爺爺奶奶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也是爸爸整個童年生活過的地方。爸爸總説自己是村莊裏的人,而我卻是地地道道的城裏人。短暫地到過幾次這個村莊,卻在記憶中越來越遠,也越來越模糊。高樓林立的城市和國中階段學習的快車道,逐漸替代了村莊的記憶。

今年的暑假,已經再無法回到那個村莊,但卻第一次讀到《一個人的村莊》,走進劉亮程獨享的村莊,看到村莊裏白日穿梭的人影,在歲月忙碌中爭奪着生活;看到萬籟俱寂的夜晚,由夜的生靈主宰遼闊的荒原;看到村東頭和村西頭的人,還有韓三和馮四;看到一手扛着鐵鍬,整日無所事事的流浪漢……。剛剛進入國中階段的我,雖不如作者一般嘗過人生百態、體會過世間坎坷,但依舊能觸摸到作者藏在他獨享村莊裏的寂靜和孤獨。他需要一座村莊。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村莊,來承載歡笑或是淚水。每個人的記憶裏,都有這樣幾隻動物、一羣人或是一棵樹、一捧花組成的村莊。它之於梭羅是擁有澄澈的瓦爾登湖的村莊;之於陶淵明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桃花源;之於斯嘉麗是“土地不死”的塔拉莊園。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會碰到川流不息和車水馬龍,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多姿多彩的事,會碰到森林裏分出的兩條路。可是當腳步慢下來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尋找心靈的村莊,像劉亮程一樣寄託孤獨亦或是歡娛。“當鄉村把一個人忘記的時候,這個人便像是一根晚秋的蓬草”,我們需要一片讓心靈棲息的村莊,村莊也需要我們的記憶得以延續。

農耕文明的先祖,為我們創造了連接土地和生活的村莊。在高樓林立、齒輪喧囂的工業文明之中,我選擇將兒時的村莊鐫刻進記憶,即使不能常常拜訪,也可以在慢下來的時候靜靜回顧。此心安處是吾鄉,小小的村莊是很多人心中的家。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娃兒,聽到外面的聲音了嗎?”

“是蛙聲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