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原創專區 > 精選

相逢作文600字記敍文

精選2.76W

相逢

相逢作文600字記敍文

付成蹊

那天,我與王羲之相逢,夕陽西下,我們驅車前往蘭亭。到達那裏,已是申時,半輪紅色的太陽映着鵝池,蘭亭,身後的祠堂中有一個罈子,墨色盡染,面前的曲水蜿蜒着從鵝卵石上潺潺流過,曲水兩岸的假山恍若經歷了歷史的滄桑……

我看到,四十二個人圍坐在曲水旁的酒桌邊,進行着“曲水流筋宴”,幾巡過後,每個人都有些許醉意。我辨認得出,那個居主位,手握鼠須筆,面前幾張桑蠶紙的便是王羲之了,他的頭髮高高地挽成一個髻,卻有幾絲碎髮垂在耳邊,也沒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素色長衫被風吹得輕輕飄揚,有些許灑脱之意。他比較瘦削,個子不高,硬朗的五官有一些醉意,修長而骨節分明的手指緊握鼠須筆的筆桿,手指與竹製的筆桿宛如一體。剛研好的墨被端上來,筆蘸滿墨,舔筆,下筆如行雲流水一般,一氣呵成。行書應有的婉轉中又透出蒼勁。寫“歲”字的“山”字頭時,豎有些枯筆,可是並不影響整體的美觀性。他們寫了一個多時辰,包括我在內的四十二個人都靜靜地看着。完成這一篇後,大家又小酌片刻,隨即賓客便陸續起身告辭,王羲之也不多做挽留。待賓客散盡,王羲之喚來王獻之,叫他拿這一天習的字來,指出其中不妥之處。

我還在故宮的《石渠寶笈》展與王羲之相逢。雖説是臨摹本,卻還有七八分神似,我站在這幅驚世鉅作前,細細品着其筆畫的提頓,別有一番體會。

與王羲之相逢,不僅僅是字的相逢,更是書法造詣上的請教,是文化的傳承,更是精神的相逢。

相逢

粉牆黛瓦,傲梅勁竹之間溪水緩緩流淌。越過小巧玲瓏的石拱橋,兩岸的一户户人家倒映在水波中,光影交錯,自是一幅江南水墨。黛瓦映白牆,夜已臨。黑色的水中綴着些許銀白,至那濃墨深處,便是點點硃紅浮現,點綴着那黑白描繪的畫卷。那年冬天,我與你在畫卷中相逢。蘇繡,終在小溪旁,我與你相逢。

尋着那硃紅嫩粉,步入那間古樸的房間,廳中的白熾燈閃亮,把那白色的錦緞照得透明,只餘那豔麗的紅在空中浮這,在白牆白錦中盡情地舒展的色彩的魅力。

輕拾起一團扇,兩朵牡丹躍然錦上。大紅的一朵綻放在左側,充滿了左下的空間,襯着嫩黃的花蕊與在花瓣下躲躲藏藏的一抹新綠。它昂着頭,驕傲地舒展着它飽滿的花瓣。它盛開着,如花中的王者一般。在它的右側則是一朵淺粉色的牡丹,自內而外散發出雍容華貴的氣息。若説方才那朵是皇后,那這朵便是那名門閨秀。那淡雅的花瓣努力張開,透出一股來自骨血中的高貴。花開富貴,好一個花開富貴!

轉過身去,瞥見另一把扇,便再移不開眼。那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啊!取下,輕捧在手上。掌心傳來一股清涼。那白錦是温潤的,於是引來一對鴛鴦,來此嬉戲。那雌鳥似是累了般,親密地倚在了雄鳥的身上。雄鳥高昂着頭、雄赳赳的,眼睛卻望着雌鳥,好不令人豔羨。那姑蘇温婉之地所孕育出的繡娘可謂是心靈手巧。那對鴛鴦仔細分辨,竟有多種花色,由深至淺、由外而內。邊緣處也不是一昧的一條清晰的線,而是把那綵線出出入入,像一片片羽毛一般,蓬在鴛鴦之上,彷彿逆着光,襯出一對鴛鴦相伴。

細細的絲線在白色的錦緞上伸展着、舞動着,匯成了一幅幅蘇繡作品。彩絲輕撫着光滑的錦,針腳密佈下細膩的情。一幅幅動人的蘇繡如同她們細膩温潤的內心雨情感,如水一般流淌在每一位看客的心裏。像那對鴛鴦,少女的懵懂、對愛情的美好期望寄託在那一針一線中,針針動情。

又猛然間憶起,那千百年前,姑蘇的繡娘是否也如今天這般,用那一針一線,一幅幅蘇繡去寄託心中那美好的祈願?我彷彿看到了,看到了一位二八少女,端坐於粉牆黛瓦之中,襯着那水墨江南,用手中的針線,勾勒出一對飛舞的彩蝶,那是她飛揚的內心。千年如一般,蘇繡處江南,它展現着自己獨特的魅力,點綴着水墨畫卷,寄託着美好祈願。在那年、那個冬天,感謝蘇杭的美麗,感謝千年的奇蹟,你我終在夜裏相逢。時光反覆千年前,你我結緣於此地,似是藴含着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美好。

相逢

吳曉桐

相逢,是一種多麼美麗的緣分呀,古人説,“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那相見時的難,是跨越千山萬水的難,更是緣分的難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種心靈與心靈,跨越時空的隔閡,亦算是一種相逢吧。

小時候,便背了許多古詩,但那時,卻對它全無好感,只是把一堆方塊字拼湊成句,完成媽媽佈置的任務罷了,但那時,詩詞便在我心中留下了一顆種子,等待着破土而出時那一瞬最美的相逢。

上了中學,初見語文老師時,便為老師身上那“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韻所深深吸引。每當老師講課時,便如同一滴濃墨滴入水中,泛起圈圈波紋,再在水中慢慢飄散,暈成千萬根墨絲,向四周伸展,盪漾在教室裏,真是餘音繞樑,裊裊不絕。每一次聽老師講詩詞,那些原本在我看來枯燥無味的句子都生動起來。

真正與詩詞相逢,也是在上了中學以後,我從未想過詩詞是那樣的一個神祕又如此多姿的世界。

無意在一本書中看到了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那本是一首我從小時便能背誦的詞,而現在一讀,卻覺得還有些什麼摻雜在其中似的。便放在桌上,深深凝思。揉揉稍痠痛的脖子,望向窗外。窗外竟掛着一輪滿得驚人的圓月。那一瞬,覺得眼睛已模糊了,再定睛一看,已不是城市中的燈火通明瞭,而是一片月光照耀下的竹林。竹林旁,有一個人倚坐在湖邊的巨石旁,眉目間似是有幾分惆悵與彷徨。只見他舉起手中的酒盞,端向月亮,似是與月光吟什麼心事。這時,耳畔傳來了一句他的感歎:“明月幾時有?”映着月光在酒盞中漾起的銀波與目光中點點的迷茫,他一口喝下了那盞酒,隨着一盞一盞的酒,他眉目間的迷茫已化作點點熒光隨風遠去了。留下的,便是豁達與樂觀。最後,他站了起來,端起手中的酒盞,再次舉向青天。我似是明白了他的意思,一同轉向那輪圓月,虔誠地,發出了那美好的祝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張九齡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不論路途的遙遠,心與心的交流,便是相逢。而我此時與蘇軾跨越時空的交流,是不是也算一種相逢呢?“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就是在這輪相同的明月下,蘇軾發出了那樣的感歎。這一輪明月從亙古走來,照耀在無數人的心中,閃爍在無數文人墨客的詩詞裏。靜靜品讀那首《水調歌頭》,靜靜欣賞月的陰晴圓缺……那一刻,我們相逢在皓月之下,與蘇軾,亦是與最美的詩詞。

在那次相逢後,便覺得生命從此豐富多姿起來。在温婉的江南,觀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麗景緻;看柳永那“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落寞與悽切;在斜陽晚鐘聲中,傾聽“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遊子離愁;感受王維那“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悠然……每一次的相逢,都是一次心與靈魂的昇華。

在這段最美的青春中,與最美麗的詩詞相逢,真是一種最美的緣分。

相逢

牛逸凡

一個春意盎然的午後,我拿着那本心愛的書,坐在陽光沐浴着的書桌前,聽窗外鳥兒歡快悦耳的歌聲,聽微風拂過枝條發出的沙沙聲,更是在聽那書的心聲。

我再一次翻開那本《文化苦旅》,細細品讀,彷彿與那本書籍的相逢,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一次靈魂的洗禮!

在書中我來到了莫高窟的腳下,這經歷了一場浩劫卻依然佇立在世人面前的莫高窟令人震撼,陽光映在那早已有些磨損的石壁上,靜靜地凝視着,我彷彿看到了它千年的變遷。那神祕洞窟之所以引人注目並不是因為它的美麗外觀,而是隱藏在它背後的文化底藴,這才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轉眼間,我又來到了西湖邊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從古至今,西湖是多少文人雅士所夢寐以求的境地啊。湖面上波光粼粼,走進一看,在這平靜的湖面上好像倒映出蘇軾和白居易的影子。或許,西湖才是真正的美的體現、自然的體現、文化的體現。在書籍中,我與大自然相逢,欣賞到從未領略過的風景。

在這一處處美不勝收的風景背後,其實還存在着一個個真理。品《文化苦旅》,讓我明白了未知幻化成一個圓圈,求知者們在這圓圈裏開墾勞動,他們辛勤地勞動,像河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流淌,每天生動的重複讓他們樂此不疲。即使結果不盡人意,但看到那汗水涔涔下金黃的麥子,心中也就知足了。這便是探索的樂趣,倘若世界上的一切都成為已知,那生命的意義就缺少了對未知的渴望,這種渴望其實是一種動力,我們應跟着探索的腳步,走別人從未走過的路,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與未來。在書中,我與真理相逢,讓我感悟到人生的意義與魅力。

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翻開了另一本心愛的書,再次期待着與它的相逢,更期待着在書中與大自然相逢、與真理相逢……

相逢

魏芊雨

在,那個夏日,我與它相逢。初見,午後明媚的陽光,照在那個如芙蓉般結着愁怨的姑娘的裙袂上,卻未將那葬花的哀愁消去半分。那時,年幼的我,尚且無法理解這番意境。不知從何而來的吸引力,引着我小小的手,慢慢拂過那三個字——《紅樓夢》。如今,猶記相逢時,它那泛黃的書頁,與淡淡的墨香。一入紅樓,便成痴。

那個假日,日日與之相逢。那時,僅僅是認為書中的情節有極大的吸引力。隨時光流逝,卻漸漸發現,越瞭解她,卻越不懂她。越細讀,疑問便越多。何為“豆綠宮絛雙魚比目玫瑰佩”?又為何要集那寺院中梅上雪化作水來泡茶?那令寶玉悟禪機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又是什麼戲?哪一折?……終是明白為何將《紅樓夢》比作古人生活的“百科全書”。其間描寫,皆有文章。詢問師長,查閲書籍資料……在與一個個疑問相逢之時,在解決的過程中,我逐漸積累了許多同齡人所不甚瞭解的知識。古代服飾、茶藝、戲曲、色彩、中醫、飲食文化等多方面皆略有涉獵。愈發感慨於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因而甚愛國學。這,便是與它的相逢所帶來的罷。

從幼時至豆蔻年華,它,從未稍離。即便有時書不在身邊,卻會在心中的大觀園裏,與黛玉、寶釵等相逢。長年身處心中的大觀園,她們於我而言已似姊妹。因而性格亦漸漸改變。原先院中的桃樹上,只是幾個孩子坐在枝頭聲嬉鬧。漸漸的,打鬧的人少了一個。我更願倚於樹下,仰頭看落英飄逝,垂首歎紅消香斷。些許傷春悲秋,更多的是,詩意。曾在那夏末的湖畔,吟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亦曾對孤月殘花,歎一聲“冷月葬花魂”。詩,這世上最奇妙之物,想是它與我相逢時的贈禮。

一見紅樓,終身誤。然則不悔。每每撫上那書頁,心中的愉悦與安然,一如初見,這,大概是最美的相逢吧。

相逢

劉羽驥

十五年前與你的相逢,才有了今天的我。

我的姐姐和我在一起了十五年,這十五年陪我鬧,跟我一起學習,一起睡覺……她,成了我最親最瞭解我的知己姐姐。

每當我無聊煩悶時,總會有你的身影,抓起我的小手,笑眯眯地衝我説:“走!姐姐陪你玩去!”一人拿着一個小羽毛球拍,頻促地揮舞着,兩個人都不相上下。兩個小小的背影慢慢的變得高大,這一打就是十五年。

跟你國小在同一個班,同一個宿舍,同一張上下鋪。每當有人欺負我時,都會看見你那高大的背影,惡狠狠地衝着那個人,使勁一推,大罵着:“別老欺負我妹妹!”轉過頭温柔地對我説:“怕他幹嘛,不是還有我嗎!”見她擼起袖子,腿一岔,肩一慫,頭微微揚起,又得意地衝着那個人,“一對二,誰怕誰!”

你是我學習的動力。國中以後,你的學習變得很好,一個要強的我怎麼會輕易地放棄呢?每當我鬆弛的時候,聽見你朗朗上口的讀書聲,我又拿起筆,專心致志地寫了起來。我們一起寫作業,一起交流…。你的出現,讓我變成了更好的那個我,我有了動力也有了目標,不再是簡單的滿足。

你也是我的傾訴者,無話不談的朋友。“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就像在説着你與我。上下學時,各自談論着班裏的“八卦”,你一言我一語,感歎着我們的世界越加複雜。家裏的上下鋪,一熄燈,就變成了我們的“茶話會”,訴説着自己的煩惱,不怕他人的議論,只有你和我……

平時再怎麼跟你打架,信誓旦旦地想着不再理你,最終也變成了,一個笑話,傷心和憤怒總會像被你施了魔法一樣,煙消雲散,留下來的是一個清純的你。

十五年前的相逢,便未再有過分離,在我的詞典裏,不再有孤獨,只有愛。

相逢

劉丹諾

與長白山天池的相逢,是我記憶中最為難忘的事。

長白山西峯的風景獨好,可以看到天池全景。很早之前就想一睹天池真容了。從西坡上天池的最後一段路程是1400多級台階。抬頭仰視,陡峭而蜿蜒的台階像一條通往天上的路。

近了,近了。當我氣喘吁吁地一步邁上最後一階台階時,下意識的閉住了眼睛。不知怎的,就是想調整自己,以最好的狀態來迎接與長白山的相逢。涼爽的微風拂面而來,夾着霧氣的濕潤感。耳邊是心怦怦跳的聲音。嘴角卻不由自主地翹了起來。

當我睜開眼睛時,一抹幽蘭就這樣撞進了我的眼底。我與天池就這樣相逢了。第一眼是一種發自心底的震撼。2000米高峯上10平方公里的池水盡收眼底。再然後,震撼之感慢慢退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寧靜。天是那樣藍,一絲一縷的雲是那樣輕,縈繞在我的周圍,好像一伸手就能牽到,可又悄悄順着指尖滑走了。藍天白雲下的湖泊被16座山峯輕柔的擁抱着,不帶一絲波瀾,清澈得彷彿一快嵌入羣峯的湛藍色寶石。我呆立在那裏,不願離去。那湖泊一定是用了大自然賜予她的神力,在與我相逢時,便把神力帶進我的內心,洗滌世塵,留下了平靜的本心。不一會,飄來了幾朵雲。幽藍的天池瞬間彌散起了霧氣。霧下的長白山天池又有了一種朦朧的美。好像一面晶瑩剔透的鏡子,倒映着天上的變化。不時的,陽光鑽進了雲層,射入湖泊,天池便映起一道燦金色的光芒,散發着爍爍星光。真是太美了。我久久無語,默默地記住與她相逢的每一刻。

我與長白山天池的相逢,是一場靈魂的洗禮。

相逢

薄新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天到了,萬物復甦,生機勃勃。家家户户都告別了冬季的嚴寒,推開窗,伸個懶腰,感受春日的温暖與色彩。週末,我走出門,到北京植物園去找尋春天的腳印,期待着與她的相逢。

在陽光的沐浴下緩緩踏入北京植物園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剛剛生出嫩芽的樹和金黃燦爛的迎春花。在這裏,春天的痕跡無處不在。我悠閒地邁開步子,在春風的撫摸中感受春天的氣息。不知不覺中,眼前那片桃花的出現使我慢下了腳步。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湖邊生長着數不盡的桃樹,行走在其間,使我彷彿來到了晉朝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説的大概就是這副景象吧。眼前那片桃花白中襯着一些粉紅,淡雅而又不失活潑鮮麗,宛若天仙下凡,向我露出笑臉。桃花的清香在鼻尖若隱若現,不仔細聞,是不會聞到任何味道的。桃花的美,是需要人靜下心來細細體會欣賞的。

穿過這片桃林,順着小路向羣山的方向大約走了有二十分鐘,我便來到了櫻桃溝。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裏明代時曾種滿了櫻桃樹。現如今雖已見不到幾棵櫻桃樹,卻也是野趣十足,頗多趣味。踏在木製的棧道上,看泉水從棧道下緩緩流過。“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這時抬起頭望向周圍的青山,我便被這秀麗的景色深深折服了。山花爛漫,春意盎然。山則連綿不斷,倒映在清澈碧綠的水中;花則爭奇鬥豔,在青山的懷抱中盡情伸展。夕陽映在碧水中,灑下一片餘輝。使人如臨仙境,實是“欲界之仙都”。此刻,縱使有千言萬語,也描繪不出這奇麗的山川之景。

天色漸晚,我告別了青山綠水和山中的花鳥魚蟲,踏上了回家的路,心中充滿了無限的留戀之情。在北京植物園,我與今年的春天初次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