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原創專區 > 精選

別那麼累議論文作文

精選7.04K

篇一:警惕“別那麼累”背後的求穩心態

別那麼累議論文作文

朱怡君

現代人的生活似乎已被“累”填滿,我們奔波於兩點一線之間,完成着永無止盡的工作,於是“別那麼累”一言似乎一語點醒夢中人,何必把時間都在工作上?別那麼累!

值得一提的是,“別那麼累”對於當代一部分汲汲於名利的人的確是受用的。他們為了名利,放棄了太多生命中值得珍視的事物:健康、親情甚至於靈魂。汲汲於名利的人們,正應該“別那麼累”地追求這些身外之物,更應迴歸生活,迴歸自我本色。

然而更多的人在喊出“別那麼累”的口號時,更多的是一種求安逸、求穩的心態。這種現象體現在現今大為流行的“公務員熱”上,太多的人希望擁有所謂的“鐵飯碗”,以此來滿足他們的求穩心態:按照最省力、最穩健的走,別那麼累地為生計奔波。

這一心態會帶來怎樣的惡果?首當其衝的便是整個社會暮氣沉沉的氛圍。所有人都開始追求穩健、安逸時,社會中就缺少了一股一往直前、不懼艱險的動力。因為在遇到困難時,人們想着的不是如何克服,而是“別那麼累”地找一條更平坦的大路走,其結果只能是停滯不前,因為在發展的道路上,只有克服與屈服兩條路可走。

於是,我們創新的動力枯竭了。追求“別那麼累”最好的方法就是停下,就是安守現如今的一切成果。憑藉現如今已取得的進步果實,我們大可再安安穩穩地度過幾十來年,那麼未來呢?陳獨秀先生曾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青年應當是“進取的而非退隱的”,而當我們告訴自己“別那麼累”時,我們就在謀求退隱的路上跨進了一小步,而在創新的路上退後了一大步,萬望警惕!

更可怕的是我們在提出“別那麼累”的同時,失去的是對社會責任感的一份堅持。因為當我們在面對社會中其他人的事時説出:“這是他人的事,別較真,別那麼累”時,我們就漸漸樹立起一種“旁人的事都與我無關”的心態,我們成為了求穩的“看客”,魯迅先生早已諷刺過了。當魯迅先生提出:“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時,他的心中絕不可能也不能裝着“別那麼累”的想法,而一定是再累也要為人民謀福祉的進取心態。

我們需要警惕“別那麼累”背後的求穩心態,而更加重視創新的進取心態以及內心的社會責任感。

篇二:累是一種態度?

馬亦捷

著名運動員查爾斯·巴克利曾要求教練切勿將其換下場,他的那句“我死後有的是休息時間”也成為了人們的佳談。而今,越來越多的人卻開始倡導別那麼累。這其中也暗含着一個時代中價值的改變。

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科技貫穿了我們的生活。經濟的發展速度也可以説是騰飛式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開始倡導一種享樂主義,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提倡:“別那麼累”。

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著名小説《美麗新世界》展現了一個五百年後的世界。在那個世界中,物質生活豐富,科技高度發達。所有人都不必努力工作,人們沒有任何憂愁,自然也感覺不到累。但是,這樣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現在很多人都聲稱自己是工作的奴隸,但是我們工作、我們受累,其實都是出於我們對於生活的熱愛。累並不會使我們被生活奴役,只有過於豐富的物質、高端到了極點的技術才會使我們成為奴隸。或許“美麗新世界”中的人們在行動上是自由的,但在心靈上卻是空虛的。因此,“累”對於個人而言,是一種生活態度,它象徵着每一個人對生活的熱愛,對更好生活的嚮往。

對於整個社會而言,“累”便能上升至一種對於社會乃至是家國的責任感。魯迅先生在其雜文中説過:“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其一生嘔心瀝血的寫作,我想,也正是出於他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或許他本來也可以做個“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鈎”的尋常文人隱士,但是他那強烈的責任感告訴他,他必須操勞,他必須要為了天下人而受累。

當然,累也絕不是教人去做無用的努力。“累”並不是説我努力地、花費幾十年時間做一件根本就難以實現的事。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我們看上去付出了許多,但是這樣的“累”是不同於前兩者的,是毫無作用的。

狄更斯在其《雙城記》中有這麼一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誠然,當下也是如此。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使得享樂之風蔓延,許多的年輕人都怕苦怕累。但是,沒有人們的辛勞,人類又怎能在走向光明的道路上前行呢?

累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責任感。切勿再倡導“別那麼累”了。

篇三:功不唐捐,也需詩意棲居?

江添琪

在這個物慾橫流、節奏極快的時代,有些人開始抵抗時代加於他們的高強度,呼籲“別那麼累”。對於這種“佛系”的現象,支持與擔憂的呼聲也各參半。

我們在時代大潮中裹挾前進,許多人由此失去了自我,成為了精神層面上的“空心人”。倘若人們因此而提倡“別那麼累”,希望慢下來、充實自我,那我認為這種現象無可厚非。但在現實社會中,這“佛系文化”的泛濫往往並非由於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而是懶惰這一劣根性在作祟。洛克先生説,人人都渴求快樂,這一點毫無疑問。誠然,渴求快樂、逃避苦累是人的本性使然,但這樣一份不進取的濁流難道不會污染社會思潮,使其被迫成為一潭散發惡臭的死水嗎?

《地藏經》中有言“福不唐捐”,胡適先生更説:“功不唐捐。”我們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會成為人生之山中的一土一石,助我們看到理想的高地。若無辛勤勞作,豈有良田萬傾;若無學才積累,豈可學富五車?正是因為日復一日的堅持與勞累,杜拉斯才能寫出現代小説奠基之作《情人》,瘧疾病患才有機會得到青蒿素的治療。那一句“別那麼累”,不知叫多少人停下了向理想奔走的腳步!

然而,縱使這句話將帶來這麼多負面影響,卻仍受許多人的追捧與認同。撇去其中有大半是在為自己逃避勞累尋找藉口的人,我們仍應思考它是否具有一定合理性。

就如同我在篇首提到過的,裹挾在時代大潮中前進,使許多人成為“空心人”,也極度渴望能得到精神上的片刻停息與自我充實。那麼“別那麼累”是否可以被理解為向海德格爾所提倡的“詩意棲居”的邀請函呢?渴望在工作、學習、生活上不那麼累,是為了得到空閒來進行精神上的自我審視,進而在奔湧向前的大潮中尋一片自適“荷塘”,擺脱“空心人”的狀態,那麼這無疑是值得讚賞的。但“別那麼累”的不當措辭並未起到這般作用,卻成為懶惰者逃避現實的藉口。

我們鼓勵精神上的自我尋覓,因為蘇格拉底曾説“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但逃避主義絕不應在此橫行。功不唐捐,願你我在積小流的同時,也可乘小舟行至詩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