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原創專區 > 精選

本手妙手俗手作文(精選10篇)

精選1.38W

篇一:本手妙手俗手作文

本手妙手俗手作文(精選10篇)

本手妙手俗手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

論基礎的重要性

在圍棋中有三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它們分別代表着正規下法、精妙下法和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從這三個術語中,我悟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道理——打好基礎最重要。

“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切偉大的成就都離不開自我從小打下的基礎。這就好比中國,新中國成立之時,中國各方面都不如外國,正是那時的人們虛心學習,努力奮進,為中國未來的大發展打下了厚實的基礎,才有了現在勇爭第一、走在世界前沿的大中國。又好比中國航天,從火箭都造不出來的弱小之國到敢建造大型空間站的科技強國,靠的是什麼?是科學家的天資聰慧?是研究人員腦袋靈光一閃?大錯特錯!讓中國變成航天強國的,是那看似無比平凡的基礎理論,也正是有了它,中國航天才能更上一層樓,成為真正的“妙手”!

“慢走摔不倒,小心錯不了”,在未打下絕對深厚的基礎之前,盲目地去嘗試挑戰高級的事物是一件很有風險的事情,因為這時你還未對高級的事物有足夠的瞭解,這完全是基礎不紮實的體現。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納悶地説:“咦,這試卷我連思考題都做對了,怎麼基礎題還錯那麼多?”這種人如果不做改變,那他們的未來完全可測——必敗無疑。他們在基礎不紮實的情況下去接受新的知識,“還沒學會走就想跑”,最後往往會適得其反,忘掉老知識,成為失敗的“俗手”。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一個人如果打好基礎則優勝,基礎不紮實則失敗,一切在於現在!

朋友們,讓我們從現在做起,一切打好基礎,做自己的“妙手”,做人生的“妙手”!

篇二:本手妙手俗手作文

人生如棋

“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人生就如同下棋,下對了就會創造完美的人生,下錯了則會誤入歧途。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

如果你留心觀察,你會發現,人們喜歡走捷徑:有些同學從不努力學習,整天想着等其他同學寫完再把答案抄上去;一些學生大掃除時,等別人快乾完了,才擺出認真打掃的動作,想獲得表揚,一些不想工作的人,成天想着買彩票中獎,一夜暴富……這樣的人下了棋,淪為“俗手”。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世上從無捷徑可言,那些獲得成功的人,是一點一點踏實地打好了基本功。

而所有的妙手,都來源於本手。有些“空想者”想直接修成妙手,卻忽略了自己的基礎,不慎成了俗手。但是那些腳踏實地的人卻願意從本手出發,一步一個腳印,最終成為妙手。

就像神舟十四號的女航天員劉洋一樣。她作為第七批女行員,起初特別不適應。學院的首次體能考試,她慘然落敗。之後的日子,她慢慢打好了基本功,最終飛向太空。

人生如棋局,棋術的選擇,棋術的高低,藴含了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道理。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讓我們踏實學本領,不慌不忙,修煉一雙“妙手”吧!

篇三:本手妙手俗手作文

做好人生的棋手

人生如棋局,我們既是棋子又是棋手。本手、妙手、俗手,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和輸贏。

這世上沒有誰生來便在頂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到:“古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境界便是“立”。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也就是下圍棋的基本功,缺少變化,但勝在“穩”字,不會出現一有不慎便滿盤皆輸的局面。圍棋初學者必須掌握本手,而成大事、大學問者首先必須學會抬頭看路,登高望遠,找到正確的路徑和方向,不是空有天賦,便懷着滿腔熱血胡幹蠻幹。這就像是池塘中的魚,若不按基本規則行事,只一味追求獨立和自由,跳出池塘,就會招來死亡。只有真正確定了“立命之本”,練就本手功夫,才能被叫做人生之棋手,去“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俗手,也許在圍棋中並不值得學習,但新時代總可以賦予事物以新意義。人生中的俗手,不是庸俗的一手,而是在找準路徑和方向的前提下腳踏實地,勤懇付出。其本質不是不思進取,落入俗套,而是“守拙”。“世界不是聰明人的,而是傻子的。”這不是魯迅對聰明人的貶低,而是對那種擇一的、固執的、終身無悔的“傻子”精神的讚美。這便是第二境界“守”,守得住平靜、純淨的心。這種守是艱辛的,常被人如圍棋中的俗手般看不起,使人憔悴和消瘦,但同時,這種守又是成大事者所必需的,是值得的,殉身無悔的。

然而,人生要取得突破,往往需要有妙手的加持。妙手説的是靈感與收穫。這種“妙”便來源與對“守拙”的不斷實踐。它不是耍小聰明,走捷徑,而是量變引起的自然質變。一個不識圍棋之人是不可能下出妙手的,這也要我們有堅實的“本手”基礎。我們在艱苦人生中苦苦追尋,走遍“山窮水復”,終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靈感頓生。這是第三境界“得”。

一個棋手的無數年本手與俗手,可成就聞名天下的“神之一手”;一個人的無數歲“立身”與“守拙”,值得“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人生昇華。

也許我們曾是他人的人生棋局中的棋子,但我們永遠可以是自己人生的棋手,用本手、妙手、俗手,下出人生的“神之一手”。

篇四:本手妙手俗手作文

《棋魂》

一談到圍棋,相信許多人並不陌生,甚至會有一些人對圍棋一度十分痴迷。而我與這一棋類曾經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一次機緣巧合之下,我明白了什麼叫作“本手”“妙手”和“俗手”。

當初,我無意間追上了一部電視劇——《棋魂》,在這部視中,我接觸到了什麼是圍棋,也初次瞭解到了圍棋的一些技巧——如吃跳、斷。在迷上這部劇的同時,我也迷上了圍棋。

剛開始,我只是與爸爸下棋。可漸漸的,隨着我敗北的次數越來越多,便開始有點灰心。為了能儘快提高自己的棋藝,我報名了學校開設的圍棋興趣班,開始正式學習圍棋。

一次課上,老師第一次讓我們自由對弈。我十分激動,環視一圈,跑到一個看似與我棋力相仿的小孩身邊:“同學,你敢不敢跟我來一盤?”

“行啊,來就來!”對方也不甘示弱。

找好位置,我們便開始對局。剛開始,因為我倆都是新手,都是一邊望着基本公式,一邊按步下棋,倒也下得難解難分。忽然,我的腦中閃過一個想法:如果能在三面圍中衝出一個,再放一個子擋住對方一黑子。在這種情況下再來一着絕殺,豈不可以扭轉局勢?我抱着試一試的想法,暫時靜觀其變,讓對方繼續發力。一下子,我的棋子遭到包圍,局面頓時緊張了起來。

對方小孩露出了微笑,看着牆上的公式説道:“你死定了!”我心想:“別高興得太早,現在就是時候了!”我看着棋盤上的步子,便抬手一跳,殺出包圍圈。此時,對方眉頭一緊,有些不知所措,胡亂下出一步。我再一斷,將三塊“棋”分割了出來。他還想垂死掙扎,我又順勢一堵,算是徹底斷送了他的好棋。那小孩眼看就泄了氣,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一切:“我……怎麼……輸了?

”太棒了!”我高興得手舞足蹈,這可是我第一次贏棋。沒想到,“埋伏”中下出的一着,讓我感覺這一手就算不是“妙手”,也可以回春了!

所謂的俗手,在我而言,可能就只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白給,不但不穩定,還成不了“大勢”,我經常也會下出一番“俗手”,往往都是得不償失!

青春如棋,落子無悔!只有真正領悟了這些技巧,才能下出那步“神之手,可能只有讓棋子附有靈魂的人才是所謂的高手吧!

篇五:本手妙手俗手作文

生活如棋,不同的方式決定着輸贏。

有人安守本分,循規蹈矩地下棋,得到本分的人生;

有人善於變通,給普通棋局橫添妙筆,出人意料,收穫了精彩結局;也有人雖然腳踏實地,但由於只盯眼前小利而不顧大局生死,導致處處被動,最終落得滿盤遺憾。

人生亦是一盤棋,輸贏的兩條道路擺在眼前,想要達到妙手的精彩,避免俗手的出現,要從篤行好本手開始。

腳踏實地地篤行本手,才能下好人生棋局。古往今來,有不少人士用親身經歷驗證了這一説法。

發明家愛迪生,五千次的實驗失敗依舊阻擋不了他研究電燈泡的決心,正是他身上那鍥而不捨、求實務真的精神,才使他取得偉大成就;

畫家梵高,生前的繪畫成果一度不被人認可,但他依舊頂着冷嘲熱諷,堅持自己的夢想,堅守本心,腳踏實地,終於繪出了數多世界名畫;

我國科學家錢學森,本着一顆報效祖國的信心,不顧艱難險阻,一點點,一步步終於給我國航天導彈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春秋時期的老子就提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觀念,我們不能想着通過歪門邪道或投機取巧來達到妙手的效果,而是應該踏踏實實地練好本手,厚積薄發,通過自己的努力到達成功的彼岸。

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中興之臣之一,是一個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成就不凡。然而幼時的他不但沒有任何天賦,而且悟性差,記憶力也差。因為他先天不足,所以他的父親便想方設法地讓他愛上讀書,笨鳥先飛。小時候的曾國藩雖然資質平庸,但他勤奮刻苦,腳踏實地,終於靠自己的努力,贏得了人生棋局。

李白,作為至今依舊家喻户曉的詩人,他對我國古代唐詩有着極大影響力。作為這樣一個有名望的詩人,在他幼年時也非常貪玩,以至於逃學逃課。但當他學會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後,立馬改變了學習態度,踏踏實實地學習,不斷地修煉自己,提高自己,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那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華羅庚,作為我國的數學天才,他家境貧寒,因交不起學費而早早輟學,被迫到店內打工當店員,然而他卻時刻都沒有忘了學習,他堅信只有走好讀書這條路才會有出息。正是由於他的堅持努力,才成就了他那番偉大的學業。

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急於求成,反而可能下出俗手。

從小老師就教過我們“響水不深、深水不響”的道理,我們都應該打好基礎,提升自己,廣泛地吸收知識,讓自己變得更加充實。

人生的馬拉松不是靠衝刺取得成功的,而是應該慢慢前進,漸行漸遠……

篇六:本手妙手俗手作文

積本手之小流,匯妙手之江河

人生如棋,你我皆是弈者。但作為初學者的我們常常會陷入一個誤區:熱衷於精妙的妙手,卻忽略更為常用的本手。久而久之,妙手之江河不再有本手之細流源源不斷地注入,漸漸枯竭,化作了千里黃土,成為了一片又一片荒蕪的俗手之戈壁。

常言道:“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老子也曾説“九層之台,起於累土”。若我們不立足根本,不積蓄本手之小流,妙手之江河也會逐漸淪為變為乾涸的荒地。

演員翟天臨不注重基礎的夯實,卻妄想一飛沖天,立學霸人設,最終因為在直播中回答“不知道什麼是知網”引來全網斥責,從“神壇”隕落,再難翻身。而若是我們立足根本,不斷積蓄本手之本,方得妙手之妙。與翟天臨不同的是,歌手李健熱愛讀書、努力創作,不斷提升自己音樂和文學素養,這也造就了這樣一位才華橫溢、談吐舉止優雅的“音樂詩人”。好高騖遠只會換來從高空墜落,一蹴而

就只會換來從平地跌倒。因此,身為人生這盤大棋上的初學者的青年應當不斷地磨鍊本手,如此,方能於關鍵時刻落下扭轉乾坤之妙手。

或許有人會説,妙手具有偶然性,只是恰好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情。

誠然,小到個人,大至國家,每一個妙手都藴含着一定運氣,但若沒有本手的積累,再顯而易見的機會也只會淪為無用的俗手。黨之所以能夠率領百萬雄師橫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打出舉世矚目的妙手,是因為黨在過去20多年不斷汲取馬克思主義思想、組織團結人民羣眾;鄧公之所以能大膽提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走出至關重要的一步,是因為他耗費無數精力研究國家發展的最佳道路;中國之所以能化作巨龍,泅渡歷史重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是無數先輩歷盡心血、焚膏繼晷、心繫祖國;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實際上都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車轍,必定會留下歷久彌新的痕跡。沒有任何一個妙手是運氣所致的,其背後,是無數本手的落定,是無窮無盡的小流源源不斷地匯入。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不夯本手,無以現妙手。

處於人生這一盤大棋之中,身為初學者的我們,當積本手之小流,匯妙手之江河,棄俗手之戈壁,在關鍵時刻走出出人意料卻又精妙絕倫的一步,讓妙手之江河積蓄無窮無盡的洪荒偉力,奪隘而出,奔流千里不息!

篇七:本手妙手俗手作文

本手妙手俗手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

本手和妙手

“俗話説“萬丈高樓平地起,一磚一瓦皆根基。”是啊,只有腳踏實地,勤修本手,築牢根基才能妙手回春。

成語故事《拔苗助長》,説的是有個人覺得自己田裏的苗兒長得太慢,於是就到田裏把苗兒往上拔了一截,第二天苗兒全死了。故事中的那個人,沒有遵循植物的生長規律,一味尋求苗兒“速長”,結果卻適得其反。可書法家王羲之,恰恰與他相反,他苦練書法,廢寢忘食,因為他每次寫完字都要到一個池子裏洗筆,久而久之,池水全變黑了,所以人們就把這個池子叫做“墨池”。就這樣,他鍥而不捨,刻苦練習,最終一舉成名,被後人譽為“書聖”。所以,王羲之的“墨池”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一個人要想練好基本功,是沒有“快速通道”的,必須要有堅定的恆心和毅力。

最能體現“妙手”的就是《百步穿楊》了。其中的主人公養由基通過苦練,竟能在百步以外射中好幾片楊柳葉,而且百發百中。在旁的觀眾是目瞪口呆,他的對手潘虎,也是輸得心服口服。不像我們班的一些同學,都五年級了,英語連26個字母都不怎麼認得,自己不好好學習,整天説父母沒給自己一個聰明的大腦,甚至還怪老師教得不好——即使你們現在想學了,可連基礎的字母都不會,怎麼可能學得會難的知識呢?更不可能成為“妙手”。我們要時刻牢記:基礎是最重要的!

“十年磨一劍,本手化妙手”,我們必須要捨得在自己的基本功上花時間,苦練基本功,只有在練好“本手”的情況下,不斷創新,才能實現從“本手”到“妙手”的飛躍。

篇八:本手妙手俗手作文

守本方得妙

棋盤上的一步妙手,總讓人讚歎不已。於是很多人絞盡腦汁,只為出妙手。殊不知,忽視了本手的深刻理解,很多所期待的妙手往往成了俗手。

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失去了基礎,那麼創造出來的東西反而成了敗筆便也不足為奇了。誠如下棋一般,很多其它領域的“妙手”都需要以基礎為本。達芬奇的畫雞蛋,張芝的墨池,齊白石的石頭磨成漿,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或許有人會説,我本手的功夫並非很好,照樣下出過妙手不是嗎。誠然,我們不否定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但大多時候僅僅是曇花一現罷了。對基礎有深刻理解的前提下,出現妙手也只是可能存在。而基礎不牢的很多情況下,很多你自以為的妙手,不過是俗手罷了,而我們的水平,也會停滯不前。那麼,如何才能求得妙手呢?

對基礎的重視是首要的。所有的高超技術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對基礎的千錘百煉而成的。如果我們對於基礎沒有熟練的掌握,那麼期待妙手的出現也無疑是痴人説夢了。比如在我們身邊總有同學一味追求難題偏題,追求解題的“妙手”,而往往忽視了根本的知識點,那麼這種同學得到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源不深而求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基礎不牢而追求所謂的“妙手”,便很難保證不鬧出變成俗手的啼笑皆非的笑話。

而對基礎的深刻理解更是必不可少的。“學者功夫,寧下而勿高,寧沉而勿浮。”在掌握基礎後,沉下心來,對基礎進行不斷反覆地咀嚼、理解,是下出妙手的關鍵一招。如同書法,是在對一筆一畫的反覆琢磨反覆練習之下,才會有日後的入木三分;好比畫畫,是在對每個線條的反覆研究後,才會有所謂的胸有成竹;又似寫作,是有了對一詞一字的細細推敲後,才能有後面的妙筆生花。在我看來,所謂的妙手,實則是本手的變化,而我們只有對本手有了深刻的理解,妙手才會水到渠成。

本手看似中規中矩,波瀾不驚。可對此瞭然於胸後,這看似平靜的水面下自會藏有出人意料的妙筆。“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任何領域的“妙手”,都離不開本手。而重視本手,對其擁有深刻理解,我們便也能避免俗手,在各自人生中下出令人驚歎的妙手了。

篇九:本手妙手俗手作文

圍棋大概是最能給人以啟示的遊戲了。且不説那些名局和大師,哪怕只是幾個常用的術語,也能給予人不少靈感。

“本手、妙手、俗手”就是這樣的一組術語,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這毫無疑問地告訴我們,“本手”之所以叫“本”手,那就是因為基礎是本分,是根本,是初學的起步,只有當棋手對基礎理解到深刻時,才可能出現創造,才可能弈出出人意料的妙手。而俗手這個詞,就是在告誡棋手,千萬不要只顧局部的利弊,做什麼事兒都得放眼全局,沒有大局觀,那就是個“俗”人。

然而,如果誰只能收穫這點啟示,那可太遺憾了。

這三個術語,與其説要告訴我們什麼,還不如説是為我們開啟了一個通向理性、反思人生的思考方向,提出了一些需要我們一生去思考,去實踐的問題,而非看一遍,想一下就知道的答案。

初學者追求妙手,這其實是不錯的。圍棋是數學的遊戲,是純粹理性的殺伐之道,妙手意味着效率,追求效率是圍棋的本質規定性,可以説,誰不追求效率,誰就不懂圍棋。

可能有人會想出用“為人性僻耽佳句”來類比,獲得“人生就是要追求卓越特出”一類的靈感,且等等,圍棋不是讓你想這個。

追求“妙”的效率,來自於對“本”的理解。

“本”是根本,這定義並不難説,可如何詮釋卻是大學問。下棋作為競技的根本是計算,但是一旦將它作為畢生的追求,那就不只是競技了。棋手是要藉着下棋去叩問做人的道理,去思考自己為人的根本。“我是誰?”這個哲學的終極設問,在這裏就轉變成“本手是什麼?”

本手是什麼?圍棋不會回答,它只告訴人們:本因坊的本手,到了吳清源那裏就是俗手;可吳老的招牌動作,小目二間高夾,到了“阿爾法GO”那裏,就又成了壞棋。

同樣,俗手,就是指全局來看的惡招,這定義也不難,但是對它的理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小目飛掛,尖頂,立再靠下,團斷以及“羋氏飛刀”的撞氣下法,這些俗得不能再俗的俗手,現在都成了本手。其整體的變化,也成了“出人意料”的妙手。隨着AI的發展和人類的學習,誰又知道未來會如何?

“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這是人盡皆知的。難的是怎樣才能達到深刻?怎樣才能避免俗手?近現代圍棋的發展史似乎是在告訴人們,理解永遠無法達到深刻,對“本手”的理解,只能在不斷學習中,不斷地加深再加深,向前再向前,一如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對生命的本質的理解,只能隨着自己的成長與奮鬥,越來越深,越來越真,不斷地邁向生命的更高層次,但是永遠別想理解完全——它根本就沒有最深的地方。

同樣,迴避“俗手”要全局觀念,這也很容易。難的是,人生的大棋不只是縱橫十九道的大局觀,而是兼着對時空的整體觀照,是隨着時間的推進,對人生的過去未來越來越深入的洞察。甚至可以説,我們隨着我們的成長成熟,我們總會跟下棋一樣,發現過去下出過的,當時以為是本手、妙手的俗手。關鍵在於,能否通過反思,由俗手而悟為人。

“本手、妙手、俗手”這還只是三個術語而已哦,如果真的開始實踐起來,收穫可不止這些,怎麼樣,來一盤不?

篇十:本手妙手俗手作文

夯“本手”,得“妙手”,避“俗手”

人生如棋,每個人都是棋盤上的一顆棋子,每一次抉擇都是在與未來爭鋒。在棋局裏我們應該明瞭“本手、妙手、俗手”的概念,在人生中我們也需要通透“本手、妙手、俗手”的關係。

“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新。但棋局中每一次出人意料的精妙和精彩都源自於日復一日的苦練和成百上千次摸索後的融會貫通。沒有“本手”的腳踏實地,“妙手”只不過是天邊的海市蜃樓,看得到卻抓不着。古詩有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當我們驚歎於王陽明龍山悟道,隻身破舊開新篇,也應看到他三日格竹,覽遍聖賢書;當我們稱道於朱婷球技精妙,帶領中國女排登頂奪冠,也應看到她練習時留下的不可修復的腰、肩傷病;當我們震撼於鍾揚率團隊填平中國種子蒐集方面的空白,也應看到他多次負病登雪山只為小小一株植被……“妙手”沒有捷徑,它是每一滴汗水的勛章。

捨本逐末,急功近利地追求“妙手”,只會陷入“俗手”的陷阱,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妙手”的確是極大的誘惑,它象徵着“獨一無二”和“榮耀”,但如果我們因此好大喜功,放任內心的浮躁,妄想跨過“本手”直達“妙手”,許多絞盡腦汁後想出的所謂的“妙手”,只不過是得意於當下,而成為全局的敗筆罷了。在中國數千年曆史上,江郎才盡、少年天才的故事比比皆是:方仲永兒時作詩名滿全城,但他放棄了對“本手”的修煉,儘管頻出“妙手”,終泯然眾人矣;反觀李太白,雖然也曾陷入“妙手”的怪圈,但被“鐵杵也能磨成針”點醒,成為一代詩仙。追尋“妙手”是人之常情,但輕視“本手”、只求“妙手”只會走向通往俗手的死衚衕。

“本手、妙手、俗手”的關係不僅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國家、社會乃至國際。在大躍進時期,我國曾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口號,希望三年趕英、法、美,可當時孱弱的生產基礎並不能適應這樣的要求,幻想中的一招妙計反成了刺向自身的一把利刃。但也是在這之後,我們認識到了“本手”的力量,撥亂反正,漸漸站了起來,富了起來。而如今,在“西洋化”、西方文化入侵的當代,當我們站在“維也納”、“新紐約”等外國地名隨處可見的大街上,當我們發現端午的熱鬧喧騰被聖誕的流光溢彩趕超,握緊“本手”,深入瞭解、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妙手”,在“本手”的基礎上,讓中華文化兼收幷蓄、現代化更顯得尤為重要。

深植於“本手”,方能向下、向深鑽探“妙手”,避開“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