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祖國在我心中

建國60週年作文:女人.服裝1500字

建國60週年作文:女人.服裝

建國60週年作文:女人.服裝1500字

女人愛美是天性,或塗脂抹粉,或描眉畫眼,或穿金戴銀,或着紅配綠。君不見,服裝店、商廈內流動的多數是女人的身影?浮動的是女人衣袂飄逸的暗香?耳邊飄過的是女人的軟語細聲?女人對服裝的熱愛,由古至今,源遠流長。

歷史上的“環肥燕瘦”“楚王好細腰”,是男人對女人身型的愛慕,而對女人自己而言,迎合帝王的喜好,展現一個最完美的自我,以期爭芳鬥豔,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是深宮內幃中女子生存的全部意義所在。服裝之於女人,是爭寵扮靚的重要手段。對於民間普通女子而言,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官宦人家或有錢人家的小姐穿綾羅綢緞,衣着光鮮,既是身份的象徵,也是圖個好彩頭,至於研習“琴棋書畫”,學些私塾只不過是增加點嫁人的資本而已。正如《紅樓夢》中林黛玉自謙的“些許識幾個字罷了。”百姓女子或粗茶淡飯,或難以裹腹,穿曖已屬不易,但愛美的天性仍時不時地展露出來。《白毛女》中,楊白勞給喜兒的一段紅頭繩,令喜兒欣喜若狂。這是一位少女對美的渴望之情。

建國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女人的服裝也只停留在穿曖的限度上。軍裝盛行時,男人與女人的服裝是沒有區別的,那是個混淆性別的年代。黑、灰、藍的基本色調,使得愛美的女人,在翻開的衣領內,露出一截襯衣的邊,或是小碎花的底色,在當時的年代來説,已是女人對美的最大詮釋了。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隨着封閉的國門被打開,外面的世界使中國人眼花繚亂。女性開始以審視和懷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我記得曾看過一部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反映的是紡織廠的女勞模與漂亮裙子之間矛盾衝突。這部影片成為那個年代中國人服裝革命的寫照。隨着對文革極左思潮清算的深入與擴大,國人開始認同這樣一個真理:美是沒有階級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與意識形態的健康與否必然相連。銀幕上的“紅裙子”是中國女性從單一刻板的服裝樣式中解放出來、開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點的服裝色彩和樣式。

隨着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服裝之於女人,已不僅僅是能穿曖就行,也不只是有限的幾種色彩。一年四季,五顏六色,季節更新變換,衣櫥內衣服也是常換常新。衣服也不是穿破了再買新的,而是與時俱進,舊衣是被時尚、被流行所淘汰。90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變化最快的年代,一種潮流還沒有形成幾乎就面臨着過時的尷尬。女性從長期以來注重價格和款式變化為更注重品牌。我記得原先還有收破舊的人滿大街小巷收衣服,現今也基本不見了。家家都有過剩的衣服,户户都有積壓的舊衣。即使這樣,商場內人流如枳的依然是“衣櫥內總是缺一件衣服”的女性。作家張愛玲曾説:“女人的衣櫃裏永遠沒有合適的衣服,也許穿起老祖母的衣服才是最時髦的。”

服裝對於今天的女人來説,其價值早已不再是實用了。

穿衣扮靚,體現女人的品味,彰顯女人的個性,已超出服裝本身之於女人承載的意義了,一個女人怎樣着裝,表達着她對自己怎樣的認定,也流露出了很多內心深處的東西,你可以從中看出一個人的審美情趣以及一種思想境界。女人服裝體現了時代的特色,也體現了女人經濟的獨立。

女為悦已者容,那個悦已者,在女人的詞典裏,更多的是指自己取悦自己,自己欣賞自己。林語堂曾湊熱鬧地説過:“女人脱下衣服是取悦男人,穿上衣服是取悦自己。”服裝之於女人,既是女人疏緩壓力的渲泄渠道,又是女人揮灑才情的用武之地,既是女人增強自信的物化語言,又是女人擁有成就感、實現感的自我暗示。女人對服裝,欲説還休,欲罷不能。

女人服裝的時代變遷也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和鏗鏘前行的腳步。“服裝是女人心靈的旗幟。”女人就這樣一高舉着自己的旗幟,無限美麗的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向你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