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寫作網

考前作文素材大派送:2011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需要關注的最新素材

材料一:胡錦濤關於個性的講話

考前作文素材大派送:2011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需要關注的最新素材

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給清華大學同學和全國青年學生提出的三點希望,引起熱烈反響。尤其是總書記強調在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要保持個性、彰顯本色,給全國青年學子以極大的鼓舞。

總書記的殷殷希望,包含着厚重的時代內涵和豐富的人生哲理,彰顯出個性在人才發展中的重要性。個性,簡單説就是天賦,表現為興趣、愛好、特長。總書記提出的“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明確表達了對青年人保持個性的由衷肯定。

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個體千差萬別,人的個性發展就是使個人所具有的天賦得到充分地發揮。個性發展得好不一定帶來創新,但沒有個性發展則肯定不會有創新。因此,個性的充分發展是創新的必由之路。只有將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才能激發人的創造性,才能造就社會文明的五彩繽紛,即所謂“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

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不僅為青年學子成長提供了價值準繩,也為高校教書育人提供了工作方法。百年清華見證並參與了中國高等教育探索發展的歷史,這裏蓬勃昂揚的青春理想、嚴謹勤奮的治學氛圍、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生動活潑的文化生活,造就了許許多多全面發展、個性鮮明、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樑之材。只要高等教育始終讓青年學子全面發展並保持個性,我國的人才培養水平就一定會大幅度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一定會大幅度提高。

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更是對整個教育領域提出的新要求。數字化的生存狀態,交互性的網絡特點,使當代青年的文化需求更具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就應將教育選擇的“遙控器”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穫樂趣、找到動力。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個性化、創新型人才的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和機制,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相互促進、有機融合中實現全面發展。

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義所在,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要求。《共產黨宣言》中説:“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尊重個人的價值,是社會進步的前提和基礎。今天的中國,科學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人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條件。

材料二:温家寶談食品安全與“誠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

國務院總理温家寶近日在同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時説,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

温家寶説,從一定意義上講,文化是制度之母。一種社會制度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需要有相應的文化為其提供指導和奠定基礎。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民主法制的推進,文化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設,同經濟發展相比仍然是一條短腿。

温家寶指出,要在全社會大力加強道德文化建設,形成講誠信、講責任、講良心的強大輿論氛圍。這不僅是維護正常生產生活和社會秩序的需要,也有利於從根本上剷除滋生唯利是圖、坑蒙拐騙、貪贓枉法等醜惡和腐敗行為的土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道德文化建設,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要把依法治國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規,使有道德的企業和個人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社會的尊重,使違法亂紀、道德敗壞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會的唾棄。同時,要從綿延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從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長補短,從而培育具有時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

温家寶在座談中再次引用了陳寅恪先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格言。他要求參事、館員從事調查研究,要有不畏艱辛、不怕犧牲、求實崇真的精神。温家寶説,深入實際而不浮躁,獨立思考而不跟風,敢説真話而不人云亦云,這是參事、館員人格魅力之所在,也是提高諮詢國是水平的關鍵。

材料三:汶川地震三週年:各地對口援建創新“中國式重建”

汶川災區三年重建成就斐然,“中國式”對口援建備受外界關注。據官方最新統計,目前,全國19個對口支援省市全力以赴投入災後恢復重建,共實施對口支援項目4121個,安排對口支援資金843。8億元。

橫向比較各地對口援建,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也呈現出不同的區域特色。對口援建讓悠閒的四川人感受了一番“廣東速度”。廣東援建汶川最大的單體項目是汶川一中,專家計算的工期是500天,而廣東人從掘土到全封頂所用的時間是73天。當地人為此驚歎“魔鬼速度”。

上海人把質量奉為“圭臬”,在都江堰上海市對口援建項目的工地上,出現頻率最高的是“質量”。“若干年後,他們一定記得援建項目建得有多好。”一位上海援建者説。都江堰市醫療中心援建負責人李國忠對媒體説:“我們是採用比上海世博會更高的標準來要求工程質量。”他説,“牆不平整,馬上推倒重建……”

山東人的對北川的援建選擇“去山東化”,“一律不留山東痕跡”。該省援建的鄉鎮、新縣城項目建成後都不以體現山東元素的字眼命名。北川新縣城主幹道最初的名為“山東大道”,後經歷“齊魯大道”、“齊川大道”、“齊心大道”,最終定名為“永昌大道”。當地民眾對山東的低調做法頗為感慨。此外,湖南講“思路”、河北重“規劃”、河南則體現“奉獻”……各地都通過不同的援建理念改寫着震區的風貌。

縱觀各地對口援建,普遍採取先“安居”,後“樂業”的模式,把“民生優先”作為首選,將初期援建重資注入住房,醫院、學校等惠及民生的工程建設。而後,再進一步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造血”功能,確保援建隊伍“撤出”後,災區依然能持續快速發展。

四川大學陳昌文教授説,“對口支援”是中國執政模型的創新,拉近了中國東、西部間的距離。它所形成的平行化支援甚至比縱向的、自上而下的支援來得更為有效。

材料五:故宮“失守、失語、失明”

一是失守,且是失守於一個很不“專業”的小賊。這確實讓全國人民都不放心了。那是故宮博物院啊,擁有百萬餘件文物、50餘萬冊典籍,安放着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深厚的家底呢!凡我國人,閒來若想到有故宮、長城穩如泰山地擱在京城,就算沒去過,心裏也有種心魂相守般的踏實。而那裏一旦失守,由不得國人不心慌。當然,老虎也有打盹兒的時候,世界上很多名滿天下的博物館,都有過狼狽的失竊紀錄,有從事研究藝術品犯罪的專家甚至認為,盜竊藝術品的更多的是笨蛋,而非職業高手。在防不勝防之時,亡羊補牢,永遠不嫌晚。怕就怕,失守的不僅是若干套安保防線,還有發自內心的對守護國家級博物院那種如履薄冰的敬畏感。十來年前,一位文化耆宿在有人建議他去故宮擔綱時,擺手不迭,稱故宮國之重器,不敢有米芥之疏,望八高齡難擔大任。那種對國寶深深的敬畏之情與責任意識,令人動容,也令人懷想。

二是失“語”。文化重地故宮剛發生了低級安保失誤,接着又出現了不該發生的筆誤。故宮贈給北京公安局的錦旗寫着,“撼祖國強盛,衞京都泰安”,文字雖不雅訓,意思也算不錯,惜乎將“捍”錯成了“撼”,望之瞠目。不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惜,故宮相關人士此後的辯稱讓人惋歎,説是為了顯得“厚重”才選用了“撼”字,與“撼山易,撼解放軍難”的“撼”同義……怎麼,難道這個字可以通假到“捍山易,捍解放軍難”麼?選用此字,究竟是“厚重”還是“輕薄”?一個字的錯用,姑且置之一笑,然而,故宮守護人的責任意識,是“厚重”還是“輕薄”就是茲事體大了。“君子莫大於學,莫害於晝,莫病於自足,莫罪於自棄。”懶惰、自滿與自棄,君子不為,故宮獨不惕然而懼乎?

三是失“明”。關於建福宮是否成了國際富豪的頂級會所,論辯雙方尚爭得不可開交。其實,會所的建與不建並不重要,甚至癥結也不在於此舉是不是對文物的保護性利用。更重要的是,此事究竟該由誰來決策?決策過程有沒有必要公開透明?作為國寶級文保單位,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故宮者,非故宮工作人員所有,本屬於國民共享的公共文化資源。然而,從當初星巴克入駐故宮,到如今的疑似富豪會所,此類決策過程一直失“明”,遠離公眾監督的視線,着實讓國人不踏實、不放心。

材料六:關於如何對待五道槓天才少年

近日,一名13歲的“五道槓”“天才”少年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他兩三歲開始看“新聞聯播”,7歲開始堅持每天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已在全國重要報刊上發表過一百多篇文章,現任中國少先隊武漢市“五道槓”副總隊長。對此,網上掀起討論熱潮,推崇、驚歎者有之,懷疑、譏諷者不少,其中不乏過多的想象和過激的語言。筆者認為,無論是贊還是彈,都應言之有度,如若偏離討論本身應有的理性分析和包容態度,就是一種誤讀。

特別是反對者,對少年的“另類”化言行舉止不應刻意嘲諷,更不可無端詆譭。對一個13歲的少年,就其所作所為的解讀應多點包容和關愛,少點看客心理和挖苦心態。其實,“天才”少年事件為我們理性對待榮譽、反思培育模式提供了一個契機。有意義的探討和有深度的解讀既不能盲目地戴高帽,又要學會寬容和尊重。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讓當事人在討論中健康成長,讓中國教育在對話中更為多樣和科學。

材料七:關於“微時代”的社會浮躁

從微博客、微小説再到微電影,“微”字大行其道,在帶來更多表達的同時,也映照着我們的浮躁。我們迎接“微時代”的到來,也應反思“微”的極限。

“微時代”來臨

微博、微小説、微新聞、微電影……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微”不了。

“每天起牀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手機看微博,上班坐地鐵、等公交、擠電梯,只要一有空就要上微博,看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在北京一家國企工作的張先生坦陳,“我覺得自己應該就是所謂的‘微博控’。”

近兩年,新媒體形態不斷出現,不僅改變着大眾的消費體驗,也改變着信息傳播方式。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認為,這源於在“微時代”,媒體的表現因人們消費媒體的需要而不斷改變。當人們面臨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和獲取更多信息的需要時,我們希望以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多的信息。

於是,有了140字的博客,有了140字的小説,140字的新聞,再從單純文字到多媒體,有了上文提到的微電影:儘管只有90秒,但這並不妨礙它講述一個情節緊湊、畫面製作精良的故事,以至於該片的網絡點擊量已經過億。

“微”版圖的不斷擴張,讓我們不妨想象,“微”的未來有多遠?“從某種程度説,任何以數字化表達的內容都能‘微’。”胡泳表示。

“微時代”:渠道變革引發的表達革命

在“微時代”,表達因傳播門檻的降低而越發便利,“關注”與“被關注”的需要同時得到滿足。

在媒體工作的吳先生經常使用微博,他認為,微博更加便捷,可以發照片、微博讓朋友知道自己的新鮮事,很容易滿足人們“被關注”的需要。

胡泳認為,過去普通民眾很少能隨意在公共媒介獲得發言的機會,而微時代,龐大的用户和與關注需求的結合,衍生出表達與傾聽門檻的雙重降低。“以微博為例,任何人都有傳播的渠道,而龐大的用户羣和便利的通道也保證了信息能為更多人收到。”

這個通道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原本在時空上和自己沒有交集的人和事現在卻被“微工具”和網絡“拉近”“壓扁”,從而走到一起。從“微博直播強拆”到蒙牛“誹謗門”等,“微時代”的“微工具”越來越多“直播”中國大地發生的一切,普通網民也在用“關注”影響着事件的發展。

“所謂的‘微博問政’雖然尚未真正實現,但作為拓寬網絡監督範圍的嘗試,無疑是必要和值得讚揚的,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胡泳認為。

“微時代”的“雙刃劍”:便利與浮躁

然而,“微時代”也同樣成為一把“雙刃劍”:從沒有一個時代,我們如此充分利用碎片時間,但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人們也變得日益浮躁。

“微時代”,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被不斷開發,讓注意力經濟放大到史無前例的地步。在剛剛閉幕的第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優酷網總編輯朱向陽説:“優酷的微電影全部是基於實踐的摸索,當我們發現人們沒有時間看40分鐘或者更長的視頻的時候,我們就會想,為什麼不讓它短一點?”

等車、坐地鐵、走路,人們所有的閒暇時間都被“微文化”擠佔,這也讓“微文化”成為精明商家拓展地盤的“處女地”。

“微時代”的體驗式消費帶給大眾的是便捷、趣味,而更多的“微文化”產生,也意味着更多的廣告植入、話題製造,以及企業營銷和公關渠道。

對於普通人,在享受着微時代便利的同時,也在唾手可得的便利中日益懶惰。廣州市民付先生説,每天沉迷於各種短小的新聞和微博留言,雖然“知情慾”得到很大的滿足,但他猛然間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去認真讀一本書,或者認真思考些嚴肅、複雜的問題了。

材料八:社會力量有序“自組織”

順應社會自我發育的必然趨勢,人民羣眾永遠是最可相信的堅定力量

2010年11月21日,上海的餘姚路、膠州路成了一片白色花海。這一天,是上海“11·15”特大火災遇難者的“頭七”之日。清晨起,10萬羣眾自發從四面八方趕到火災現場,舉行公祭。交響樂團舉行義演、街邊的美髮店也傳出悲憫的“大悲咒”。上海的黨政領導也到場致哀。全上海甚至全國民眾對於火災遇難者的哀悼藉此得以宣泄。一場規模如此巨大的公祭,讓人們看到了社會普通民眾自發組織的力量。

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已經從過去與傳統政治體制高度一體逐漸走向獨立。分析近年來的各類產生正、負面影響的羣體性事件,本刊記者發現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即基層羣眾通過社會“自組織”的方式來表達訴求的傾向越來越明顯。黨的羣眾工作必須正視這一發展動向並主動作出調整,發現需求、滿足需求、引導需求,加大政府哺育力度,支持社會自我發育。